精鋼精密科技(1584)於2025年舉行的法人說明會中,執行長邱俊宏分享公司近年營運成果與未來展望。2024年營收達28億新台幣,鈦合金產品佔比提升至26%,顯示公司在高附加價值產品上的進展。市場方面,歐洲佔比超50%,美洲市場成長至7%。未來將擴大鈦合金產能、加速航太與油氣產業認證,並積極布局美洲市場以因應地緣政治與供應鏈變化。
會議摘要
一、公司概況與經營團隊介紹
精鋼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1584)成立於2002年,並於2007年上櫃,資本額為新台幣23.25億元。公司總部位於台南市柳營區環保科技園區,主要產品為非鐵合金(鎳基與鈦基)素材及加工成品。董事長為王炯棻,執行長兼總經理邱俊宏於2025年1月上任。本次法人說明會由邱俊宏執行長主講,並由財務主管林美玲陪同。
二、產品與產業應用
精鋼精密科技專注於非鐵合金產品,主要分為鎳基合金與鈦基合金兩大類別,產品形態包括圓棒、線材、管材、板材及加工成品。其應用範圍涵蓋多個高技術門檻產業:
- 油氣探勘:與Baker Hughes(貝克休斯)、Schlumberger(斯倫貝謝)等國際大廠合作,提供抗腐蝕材料,已取得合格供應商認證。
- 國防產業:供應飛彈、火箭、飛機及船艦相關零件,如彈翼、引擎組件及耐蝕零件。
- 航太產業:與Honeywell(霍尼韋爾)、GE(奇異)及Safran(賽峰)等合作,產品用於飛機零件、渦輪發動機及制動器,已取得部分認證。
- 能源與發電:服務客戶包括GE Power、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三菱重工)、Siemens(西門子)等,供應發電機組相關材料。
- 醫療器材:與日本Kyocera(京瓷)及Osstem合作,提供骨釘、骨板等醫材產品。
此外,公司亦涉足民生用品及藝術品領域,但主力仍集中於工業應用。
三、產品製程與技術能力
精鋼精密科技在鎳基合金與鈦合金的製程上具有競爭優勢,包含真空感應熔煉(VIM)、真空電弧重熔(VAR)及電渣重熔(ESR)等技術。鎳基合金產品可加工為鍛棒、輥棒,用於渦輪增壓器及發動機零件;鈦合金則應用於航空零件及人工關節等高精度產品。
目前公司擁有12噸容量的VIM設備一台,VAR及ESR各兩台,並考慮新增E-Beam或VACH-SM裝置以處理廢料回收,提升成本競爭力。二次加工能力包括精密鍛造、鑄造及加工,逐步實現全製程自主控制。
四、營運成果與市場分布
公司營收自2018收購後的5億新台幣,成長至2023年高峰28億,2024年維持27億規模,2025年上半年約13億。獲利方面,2023年每股盈餘(EPS)達3元,2024年降至1.5元,2025年上半年因關稅及匯率影響幾近打平,但下半年預期略有改善。
產品銷售佔比
- 2024年:鎳基合金佔68%,鈦合金佔20%。
- 2025年上半年:鎳基合金降至60%,鈦合金提升至26%,反映自主熔煉設備提升產能的成果。
區域銷售佔比
-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歐洲市場佔比超過50%,台灣為第二大市場。美洲市場從2024年的4%成長至2025年上半年的7%,顯示初步拓展成效。
- 其他市場如印度、韓國、日本及東南亞佔比相對穩定,但因地緣政治及庫存高企,部分地區訂單有所放緩。
五、當前挑戰
- 市場需求波動:歐洲客戶因2023-2024年大量備貨,當前庫存過高,訂單放緩。
- 匯率與關稅影響:2025年上半年利潤受匯率波動及關稅成本影響,幾乎打平。
- 中國競爭壓力:來自中國大陸的低價競爭對手增加,迫使公司走向差異化與認證策略。
- 產能與檢測限制:部分檢驗項目需委外至日本、美國或新加坡,增加成本,自主檢測能力待提升。
六、未來展望與策略
精鋼精密科技針對產品、市場及產能三方面提出明確發展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