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世代,算力基礎建設(cloud infrastructure)不只是一條背後的通道,更是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戰場。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科技公司的資源與行動都朝著這個方向集中,並向中游的模型開發與下游的落地佈署移動。
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近期的一些新聞資訊
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CoreWeave(CRWV):AI算力的新興供應商】
CoreWeave 是一家專注於加速運算、雲端運算的廠商,因為高彈性的服務模式,吸引了不少 AI 公司的注意。從近期監管文件來看,微軟(MSFT)在CoreWeave 第二季營收中佔比高達 70% 以上,成為絕對核心客戶;而 OpenAI 則被認為是「日益重要的客戶」之一。
相較於其投資風險較低的另一家競爭對手Nebius(NBIS)(詳情見MKP第10期)
CRWV存在兩項質性風險:
- 核心依賴:MSFT是CoreWeave的主要收入來源,這使CoreWeave在策略上高度依賴微軟;若微軟改變資源分配,對CoreWeave將造成重大影響。這是投資這類樂透股需要考量的風險因子之一。
- 與OpenAI的依存關係:隨著GPT-4/GPT-5等演算法訓練量大幅成長,對雲端算力資源需求全面爆發。CoreWeave很可能藉由服務OpenAI進一步分散風險,甚至提高議價能力。
不過這時候風險仍然歸因於微軟。
原因在於,微軟雖然對OpenAI沒有直接的控制權,但仍是OpenAI最重要的財務和技術合作夥伴,並握有接近半數(但不過半)的股權,所以這部分也會是間接風險之一。
在整個業界來看,核心雲端基礎建設商與AI模型開發商的關係正越來越緊密,算力需求已不再只是運算規模,而是戰略掌握的籌碼。因此,若追求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人,也許這些AI算力的新興供應商會是個選項,但也請記住,風險永遠與波動並行,投資前一定要衡量自身虧損承受力。
畢竟不可能每項投資都賺錢。
【Google與Meta:十億雲端合約的震撼彈】
近期一則重磅新聞是:Google成功與Meta簽署一筆高達100億美元、為期6年的雲端合約。這筆合約無疑是雙方多年合作的鉅作,也讓整個雲端計算市場再次聚焦在Google的硬實力與Meta的AI/社交服務結合。
不僅如此,Google還正在積極爭取更多原本屬於競爭對手的大型雲端服務合約。這代表:
雲端市場仍是高度巨頭寡占。Meta與Google的合作進一步鞏固了GCP(Google Cloud Platform)在戰略性雲端市場的地位。
同時也讓GCP成為其他AI公司雲端部署選項之一,在產業鏈布局中更加重要。
Google的算力策略,已從「自用」,轉型成全面對外服務,供應鏈位置往上游更進一步。
【Apple與Gemini:Siri的下一步?】
另一方面,Apple雖仍維持高度封閉但穩定的生態系統。然據傳,其正在與Google 洽談將Gemini AI模型整合到新版Siri中。雖尚未實現協議,但這個傳聞已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如果Apple真與Google合作成功,代表Google在AI模型市場的地位達到另一層次,即便不是直接用GCP,也有潛在被納入全球最廣泛行動裝置的深層應用—iPhone。並且也能進一步延伸到Mac及一系列蘋果終端產品如Apple Vision Pro。
但Apple的謹慎態度也意味著,此尚未敲定的合作案不確定性高(可能因隱私權政策、自家AI開發策略、供應鏈風險或其他任何可能性而最終未果)。
但若Apple真的成功將AI模型整合到自家硬體產品(如同AI PC一樣的AI smartphone等),則Apple可能憑藉其龐大使用者基數,成為除了機器人、無人駕駛以外,AI終端應用在物理世界落地的最大入口,也許將會是打開第二增長曲線的關鍵因子之一。也可能激起「果粉」的另一波換機/購買熱潮。
這背後的潛在收益者仍會是晶圓代工業,台積電,因為蘋果相關的高階邊緣AI運算晶片仍須仰賴其先進製程生產。
最終,誰能掌握從算力基礎設施到模型,再到終端應用的完整鏈條,將決定未來十年的勝負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