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CCTV DVR 是理所當然,而 IoT DVR 卻缺席?
一、用戶視角:為什麼到處都有監視系統?
今天走進工廠、公司、商場,甚至一般家庭,你都會看到監視器。問題來了:
- 難道大家真的天天遇到小偷?
- 難道事故一定會天天發生?
當然不是。
但人們早就形成共識:監視系統必須存在,因為一旦事件發生,它就是唯一能提供「證據」的東西。
二、監視系統的「理所當然」功能
監視器的價值,不只在於即時監看,而在於 DVR 提供的三個核心能力:
- 全時錄影:凡走過必留痕跡。
- 錄影回放:能把時間軸拉回去,重播事發前後的過程。
- 事件標記與精準回放:新一代 DVR 已能自動標記異常動作,幫助快速定位事件片段。
這些功能,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沒有這些,監視系統根本不成立。
三、反觀 IoT/SCADA 系統
IoT 本質上也是「監視系統」:
- 感測器就像攝影機,把電壓、電流、溫度、壓力記錄下來。
- IoT 平台就像監看螢幕,顯示即時狀態。
但是,絕大部分 IoT/SCADA 系統只做到:
- 提供即時數據監看;
- 發出異常警報;
- 匯出報表(常見 15 分鐘或 1 小時一筆的平均值)。
缺了最關鍵的功能:
👉 全時錄製與回放。
四、SI 的習慣:只留報表,沒有黑盒
多數 SI 在做專案時,習慣的做法是:
- 數據進來後先清洗、彙總;
- 最後輸出成 CSV 報表,交給客戶。
這種做法方便,但後果是:
- 原始數據被丟掉;
- 異常細節無法重建;
- 黑盒概念完全不存在。
📖 一個典型場景
某工廠的能耗報表顯示某天晚班耗能異常,於是召開跨部門會議。
會議上大家套用「人、機、料、法、環」的要因分析方法:
- 有人說是操作員疏忽;
- 有人說是機台老化;
- 有人認為原料批次問題;
- 有人懷疑工法出錯;
- 也有人怪當天環境溫濕度不利。
最後吵到不可開交,卻始終沒有結論。
因為所有人手上只有一張報表,沒有能回放的原始數據作為依據。
結果是:問題原因沒找到,矛盾卻加深了。
這就是「只有結果,沒有過程」所造成的困境。
五、有朋友說:「我們有存到雲端!」
當然,有些朋友會反駁:
「我們有啊,我們把時序數據都存雲平台!」
聽起來很完整,但我們必須追問:
- 顆粒度是多少? 秒級?分鐘級?還是 15 分鐘平均?
- 是不是全量? 還是清洗、壓縮過後只剩部分?
- 能不能回放? 事發前後十分鐘或一小時的完整數據能不能調出來?
很多時候答案就變成:
- 「其實只是報表數據」;
- 「只有異常事件點」;
- 「原始訊號早就不在了」。
這種「有」,就像 CCTV 系統說「我們有 DVR」,結果只是每天存一張縮圖。
六、全量 ≠ 無限存:要依需求訂規範
有人會問:
「不同感測器採樣頻率不同,什麼才叫全量?」
我們當然不可能什麼都無限制存,但至少 SI 應該:
- 依據不同專業與分析模式,利用 香農取樣定理 訂定規範;
- 能存多快多少就先存,比完全不存好多了。
事實上,監視系統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全時錄影:
- 早期錄影帶受限於容量,只能有限保留;
- 直到硬碟與存儲技術飛躍發展,才成為今日的 DVR 標配。
IoT 也一樣:
- 如果行業不提出「需要 DVR」的需求,技術供應商就永遠不會升級。
- 能做到和需不需要,是兩回事。先確認需求,再討論如何實現。
例如:
- 高速震動數據:全量存不現實,但大多數震動感測器內建「事件前後緩衝記錄」,可以納入清洗後存進 SQL。
- 溫度/壓力/環境感測器:秒級或次級的數據完全可以在邊緣端全量保存。
七、結語
監視器沒有 DVR,大家覺得荒謬;
IoT 沒有 DVR,卻成了常態。
問題不在技術,而在思維:
- 我們習慣只留報表,卻忽略了黑盒。
- 我們習慣討論原因,卻沒有數據過程。
- 我們習慣說「雲端有存」,卻避談顆粒度。
IoT 系統本質上就是另一種監視系統。
既然如此,它同樣需要 DVR 思維:
👉 先確認需求,再推動技術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