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IoT系統缺席DVR?從監視器反思數據記錄的重要性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為什麼 CCTV DVR 是理所當然,而 IoT DVR 卻缺席?

一、用戶視角:為什麼到處都有監視系統?

今天走進工廠、公司、商場,甚至一般家庭,你都會看到監視器。

問題來了:

  • 難道大家真的天天遇到小偷?
  • 難道事故一定會天天發生?

當然不是。

但人們早就形成共識:監視系統必須存在,因為一旦事件發生,它就是唯一能提供「證據」的東西。

二、監視系統的「理所當然」功能

監視器的價值,不只在於即時監看,而在於 DVR 提供的三個核心能力:

  1. 全時錄影:凡走過必留痕跡。
  2. 錄影回放:能把時間軸拉回去,重播事發前後的過程。
  3. 事件標記與精準回放:新一代 DVR 已能自動標記異常動作,幫助快速定位事件片段。

這些功能,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沒有這些,監視系統根本不成立。

三、反觀 IoT/SCADA 系統

IoT 本質上也是「監視系統」:

  • 感測器就像攝影機,把電壓、電流、溫度、壓力記錄下來。
  • IoT 平台就像監看螢幕,顯示即時狀態。

但是,絕大部分 IoT/SCADA 系統只做到:

  • 提供即時數據監看;
  • 發出異常警報;
  • 匯出報表(常見 15 分鐘或 1 小時一筆的平均值)。

缺了最關鍵的功能:

👉 全時錄製與回放。

四、SI 的習慣:只留報表,沒有黑盒

多數 SI 在做專案時,習慣的做法是:

  • 數據進來後先清洗、彙總;
  • 最後輸出成 CSV 報表,交給客戶。

這種做法方便,但後果是:

  • 原始數據被丟掉;
  • 異常細節無法重建;
  • 黑盒概念完全不存在。

📖 一個典型場景

某工廠的能耗報表顯示某天晚班耗能異常,於是召開跨部門會議。

會議上大家套用「人、機、料、法、環」的要因分析方法:

  • 有人說是操作員疏忽;
  • 有人說是機台老化;
  • 有人認為原料批次問題;
  • 有人懷疑工法出錯;
  • 也有人怪當天環境溫濕度不利。

最後吵到不可開交,卻始終沒有結論。

因為所有人手上只有一張報表,沒有能回放的原始數據作為依據。

結果是:問題原因沒找到,矛盾卻加深了。

這就是「只有結果,沒有過程」所造成的困境。

五、有朋友說:「我們有存到雲端!」

當然,有些朋友會反駁:

「我們有啊,我們把時序數據都存雲平台!」

聽起來很完整,但我們必須追問:

  • 顆粒度是多少? 秒級?分鐘級?還是 15 分鐘平均?
  • 是不是全量? 還是清洗、壓縮過後只剩部分?
  • 能不能回放? 事發前後十分鐘或一小時的完整數據能不能調出來?

很多時候答案就變成:

  • 「其實只是報表數據」;
  • 「只有異常事件點」;
  • 「原始訊號早就不在了」。

這種「有」,就像 CCTV 系統說「我們有 DVR」,結果只是每天存一張縮圖。

六、全量 ≠ 無限存:要依需求訂規範

有人會問:

「不同感測器採樣頻率不同,什麼才叫全量?」

我們當然不可能什麼都無限制存,但至少 SI 應該:

  • 依據不同專業與分析模式,利用 香農取樣定理 訂定規範;
  • 能存多快多少就先存,比完全不存好多了。

事實上,監視系統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全時錄影:

  • 早期錄影帶受限於容量,只能有限保留;
  • 直到硬碟與存儲技術飛躍發展,才成為今日的 DVR 標配。

IoT 也一樣:

  • 如果行業不提出「需要 DVR」的需求,技術供應商就永遠不會升級。
  • 能做到和需不需要,是兩回事。先確認需求,再討論如何實現。

例如:

  • 高速震動數據:全量存不現實,但大多數震動感測器內建「事件前後緩衝記錄」,可以納入清洗後存進 SQL。
  • 溫度/壓力/環境感測器:秒級或次級的數據完全可以在邊緣端全量保存。

七、結語

監視器沒有 DVR,大家覺得荒謬;

IoT 沒有 DVR,卻成了常態。

問題不在技術,而在思維:

  • 我們習慣只留報表,卻忽略了黑盒。
  • 我們習慣討論原因,卻沒有數據過程。
  • 我們習慣說「雲端有存」,卻避談顆粒度。

IoT 系統本質上就是另一種監視系統。

既然如此,它同樣需要 DVR 思維:

👉 先確認需求,再推動技術升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angarooTEC的沙龍
8會員
57內容數
在全球數位化浪潮下,製造業的轉型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然而,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普遍缺乏IT專業人才,難以複製大企業的模式。肯革陸科技歷經十年研發與實踐,推出「EDC系統」,以AI Ready、隨插即用、零門檻維護為核心理念,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部署與運用物聯網技術,釋放數據價值,助力企業邁向智慧化與永續經營。
KangarooTEC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7
在生成式AI普及的時代,傳統能源管理系統僅提供報表已不足以滿足用戶需求。本文探討如何透過高密度原始數據、電力品質特徵日報及可追溯的數據治理架構,讓AI能從數據中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協助用戶解決能源消耗問題。
Thumbnail
2025/09/17
在生成式AI普及的時代,傳統能源管理系統僅提供報表已不足以滿足用戶需求。本文探討如何透過高密度原始數據、電力品質特徵日報及可追溯的數據治理架構,讓AI能從數據中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協助用戶解決能源消耗問題。
Thumbnail
2025/09/13
本文探討傳統數據採集方式的痛點,例如重複人工、數據格式不一致和失真風險等,並介紹邊緣數據中心(EDC)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即時結構化數據、使用者自助定義和原始數據直接保存。導入 EDC 可為系統整合商(SI)節省工程工時、加快專案交付速度,並提升數據品質,無縫銜接 AI、ESG 和智慧運維等應用
Thumbnail
2025/09/13
本文探討傳統數據採集方式的痛點,例如重複人工、數據格式不一致和失真風險等,並介紹邊緣數據中心(EDC)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即時結構化數據、使用者自助定義和原始數據直接保存。導入 EDC 可為系統整合商(SI)節省工程工時、加快專案交付速度,並提升數據品質,無縫銜接 AI、ESG 和智慧運維等應用
Thumbnail
2025/09/08
臺灣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與AI應用,然而「Data」、「Information」、「Knowledge」等詞彙的混用,造成數據治理的理解落差。本文分析臺灣現況,提出數據、資訊、資料三層級的分層正名策略,以提升數據品質、明確責任歸屬,促進數位轉型與AI應用落地。
Thumbnail
2025/09/08
臺灣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與AI應用,然而「Data」、「Information」、「Knowledge」等詞彙的混用,造成數據治理的理解落差。本文分析臺灣現況,提出數據、資訊、資料三層級的分層正名策略,以提升數據品質、明確責任歸屬,促進數位轉型與AI應用落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具備 IP55、密碼保護等機能;防水防塵技術 (IP55),隨時隨地確保耐用度
Thumbnail
具備 IP55、密碼保護等機能;防水防塵技術 (IP55),隨時隨地確保耐用度
Thumbnail
電子門鎖維修全面指南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智能家居的普及,電子門鎖在現代家庭和商業場所中變得越來越常見。相比傳統的機械門鎖,電子門鎖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的安全性。它們通常具備密碼解鎖、指紋識別、RFID卡解鎖、智能手機控制等多種解鎖方式,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靈活性。
Thumbnail
電子門鎖維修全面指南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智能家居的普及,電子門鎖在現代家庭和商業場所中變得越來越常見。相比傳統的機械門鎖,電子門鎖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的安全性。它們通常具備密碼解鎖、指紋識別、RFID卡解鎖、智能手機控制等多種解鎖方式,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靈活性。
Thumbnail
千鳥監視器到底該選哪款 三天線?燈泡造型 頁面介紹
Thumbnail
千鳥監視器到底該選哪款 三天線?燈泡造型 頁面介紹
Thumbnail
千鳥物聯三天線監視器 360度旋轉無死角 雙向語音對話功能 移動追縱功能 警報訊息推送 可以循環錄影
Thumbnail
千鳥物聯三天線監視器 360度旋轉無死角 雙向語音對話功能 移動追縱功能 警報訊息推送 可以循環錄影
Thumbnail
密錄器還不知道要選哪個? 時鐘造型 豆腐頭造型 打火機造型 針孔密錄器
Thumbnail
密錄器還不知道要選哪個? 時鐘造型 豆腐頭造型 打火機造型 針孔密錄器
Thumbnail
智能家居技術的崛起,正在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你有想過一個問題嗎? 這究竟改變了什麼?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智能家居系統的精華與其應用,助你全面了解這項正不斷進化的技術。智能家居產品如何整合入生活,以及它們的優缺點又分別為何。
Thumbnail
智能家居技術的崛起,正在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你有想過一個問題嗎? 這究竟改變了什麼?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智能家居系統的精華與其應用,助你全面了解這項正不斷進化的技術。智能家居產品如何整合入生活,以及它們的優缺點又分別為何。
Thumbnail
從防窺膜身上,反而看見了資訊科技「看/被看」的追逐戰:一方面偷窺著他人,一方面又想避免被他人偷窺。
Thumbnail
從防窺膜身上,反而看見了資訊科技「看/被看」的追逐戰:一方面偷窺著他人,一方面又想避免被他人偷窺。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