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能源管理系統的主要任務就是 產生報表:
- 每日、每月統計用電量,
- 計算電費,
- 作為合規申報或財務結算的依據。
這些報表穩定可靠,但有一個前提:用戶必須自己看懂數字、自己推敲原因。
從「看報表」到「問 AI」生成式 AI 普及後,用戶習慣發生了根本轉變。
他們不再想盯著一堆曲線或表格,而是直接提問:
- 「為什麼這個月電費那麼貴?」
- 「為什麼昨天晚上突然跳閘?」
- 「為什麼洗衣機會燒掉?」
而在企業場景,管理者也會問:
- 「為什麼明明沒上班,還有電耗?」
- 「為什麼功率會超過契約需量,導致罰款?」
這些都是直觀的問題,但傳統報表卻難以給出答案。
現在的報表為什麼答不上來?
多數能源管理系統仍依賴 Modbus 輪詢電錶。這種架構有先天限制:
- 數據不夠密集:報表大多是 15 分鐘或 1 小時一筆,細節全被平均掉。
- 缺乏原始證據:跳閘瞬間的突波、電壓驟降,根本沒留下。
- 電力品質被忽略:諧波、不平衡、突波等關鍵特徵,被視為「非必要」,沒有記錄。
結果就是:
- 用戶問「電費為什麼貴?」 → 報表只顯示總用電量,AI 找不到是哪台設備造成。
- 問「為什麼跳閘?」 → 報表只有小時平均電壓,看不到瞬間異常。
- 問「為什麼洗衣機燒了?」 → 報表只統計能耗,沒有電流或諧波細節。
- 企業問「為什麼沒上班還有電耗?」 → 報表只有總量,AI 無法拆解待機、漏電或夜間設備運轉。
- 問「為什麼功率超過契約需量?」 → 報表只有尖峰平均,AI 找不到是哪個時段、哪個負載造成尖峰。
AI 不是不聰明,而是沒有數據可檢索,當然答不上來。
結論
報表與結算仍然是必要的,但在生成式 AI 時代,它們已經不夠。
用戶習慣已經從「看報表」轉向「問 AI」,而 AI 想要給出有價值的洞察,必須建立在:
- 高密度原始數據的完整保存,
- 針對電力品質的特徵日報,
- 可檢索、可追溯的數據治理架構。
只有這樣,AI 才能真正回答:
- 「因為昨晚冷氣長時間全功率運轉,造成電費暴增。」
- 「因為插座瞬間過載,保護裝置才跳閘。」
- 「因為嚴重諧波導致馬達過熱,洗衣機才會燒掉。」
- 「因為多台待機設備夜間持續耗電,造成無人時段電耗。」
- 「因為下午三點同時啟動了多台機器,功率瞬間突破契約需量。」
這才是能源管理在 AI 時代的新使命:從報表走向洞察,從數字走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