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標題寫著「台灣2波退休大潮,少掉667萬工作人口」,裡面結論有寫道這算是經濟最大的國安危機,新聞重點摘要如下:
- 第一波(已開始): 1958年至1966年出生的人口(378萬人)。這波史上最大的退休潮已從 2023 年開始。由於新增工作人口遠少於退休人口,目前工作人口已短缺超過 200萬人。
- 第二波(將至): 1976年至1982年出生的人口(289萬人)。這群中高齡勞動力預計將在 16年後 進入第二波退休潮。
- 銀髮族勞參率低: 我國 65 歲以上勞動參與率僅約 10%,遠低於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 25% 至 35% 的水平 。
- 青年「躺平」疑慮: 15 到 29 歲青年勞參率約 38%,低於歐美國家標準 。此外,近五學年有高達 19.6萬人 的學士畢業生處於未投保狀態,被推測可能待業在家或處於「躺平」狀態 。
但我想要討論的是,除了國安危機外,這件事情對你我這些就業勞工的退休生活也是危機。
二、勞保制度面臨的兩大嚴峻挑戰
這些人口結構的變動,對於我們這些具有勞工身份且有投保勞保的人來說,將對未來的退休生活產生重大的問題點。我們從上圖勞工保險精算後的結果可以看,最快到民國120年在沒有政府撥補的情況下,勞保可能就會面臨破產的情況。而我們退休金的三大支柱中,第一層的勞保(勞工保險)正面臨嚴峻的挑戰,這意味著我們未來可能真的領不到應該領取的老年給付。
而新聞當中提到的這「退休潮」以及「青年躺平」得這雙重因素下,可能會加速勞保財務惡化:
1. 退休人數增加導致的收支失衡:退休人數變多,代表勞保的繳納人數變少,使得勞保的收入隨之減少。同時,退休人士都會去領取老年年金,導致勞保的支出增加。在「一增一減」的情況下,勞保制度將變得越來越險峻。
2. 青年躺平導致的收入減少:由於青年「躺平」現象存在,許多人並沒有進入投保狀態。這使得勞保的收入又少了一層來源。
三、未來勞保制度可能實施的改革方向
面對勞保體系可能破產的危機,我猜想制度上勢必會實行一定程度的改革。這些改革方向主要包括三種可能性:
1. 增加勞保繳納金額:未來可能會提高勞保繳納的金額。
2. 延後請領老年年金:制度可能會要求延後拿取這筆勞保年金。目前請領的退休年齡(如 60 或 65 歲)未來有可能修法到 70 歲或 75 歲,目的是讓勞工在職場上待得更久才能請領年金,減少老年年金支出金額,增加勞保投保金額。
3. 減少老年年金給付金額:另一種修法方向是減少勞工能領取的年金金額。
無論是延後請領或是領取金額變少,這些改革都會使得勞工個人的退休保障變得非常不穩定。
四、結論與個人退休準備的必要性
這則新聞和勞保精算報告的警訊提醒我們一件事情,【勞保這個問題正在漸漸的崩壞】。在未來退休的制度下,我們不應該過度依賴勞保這件事或這個制度所提供的退休金。我們應該將勞保視為未來不一定能領到的錢,甚至當作是沒有的。
因此,我們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退休準備上。對於未來的退休金規劃,方向應該是尋找一些可以孳息的資產產品。無論是投資股票、債券或房地產,關鍵在於所選擇的資產要能夠高於通膨的水準。唯有讓自己的資產持續往上生長,才能確保未來能無虞地拿到退休後的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