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場網攻,航廈倒回紙本時代
布魯塞爾機場 21 日因外部供應商系統遭網路攻擊,一天內取消 44 至 50 個航班;隔日更預計取消近半數班機。同樣的事故,還波及倫敦希斯洛、柏林布蘭登堡等歐洲樞紐。
清晨的航廈不再聽見登機提示,取而代之的是列印機卡紙聲與厚厚名單的翻頁聲。自助報到亭停擺,登機證重回手寫時代。
🖊️ 當數位歐洲用起原子筆
現場像是時光倒流,地勤人員翻紙本名單,旅客手寫登機證,彷彿回到高中考場,行李輸送帶間歇停擺,廣播不斷更新卻說不出確定答案。
核心問題來自Collins Aerospace 柯林斯航空航天 的預辦登機與托運系統失靈。單一節點癱瘓,整張網路便卡住,歐洲自豪的「一體化」此刻反而成為弱點。根據系統公司表示,他們遭到了勒索性網路攻擊,系統會透過加密內容鎖定,駭客以此要求贖金來解鎖。
🗣️ 官話 vs 現實
官方口徑強調「非大規模事故」。但現實是:旅客錯過婚禮、會議與轉機,排隊人龍曲折蜿蜒。 語氣雲淡風輕,卻掩不住數千人現場的焦躁與無助。從上週五(19/09)延續到週二(23/09),24/09航班仍然有十分之一取消當中。
🌍 歐洲脆弱 vs 台灣韌性
歐洲長於設計單一平台,順境時效率驚人;逆境時卻因「集中化」而全盤停擺。
如果事件發生在台灣,長年應對高頻網攻與天災,備援成了肌肉記憶:多路徑切換,離線名單同步,平板臨時值機,社群自組資訊串流...
在桃園機場的劇本裡,通常是 IT 火速切換備援,地勤用平板離線處理,旅客靠社群補足訊息落差。
備援四原則
- 去集中化:關鍵供應商異地、多品牌備援
- 離線演練:紙本與行動端清單照樣能跑
- 即時公告:延誤區間 + 替代方案一次說清
- 現場自治:臨時櫃台、流動列印、志工導引
📝 這堂課,其實在講文化
科技比的不只是硬體,更是流程彈性與人際默契。歐洲:一次整合到位,漂亮卻脆弱。台灣:小單位機動協作,不華麗卻耐撞。真正的先進不是系統永不熄火,而是當系統當機,人與人仍能把事做完。
🎯 結論
少一點單點崇拜,多一點分散設計;少一點公關話術,多一點現場授權。歐洲這次的「手動日」提醒我們: 數位大腦會當機,還好備援的四肢必須永遠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