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不是失靈,是刻意設計的拖延術
首都布魯塞爾選後已近一年無政府狀態,雖然很卡卻依然運轉。本文紀錄個人讀報心得筆記,提供參考~

比利時總被笑說政治像疊羅漢:一層壓一層,卻很少倒。2024 年選後的「亞利桑那聯盟」(Arizona coalition),由佛蘭德民族派領袖巴特.德維弗(Bart De Wever)領銜組閣,外界看見的又是一輪輪拉鋸、又一回回深夜煙霧室。
與其說是失靈,不如直白承認:這是一套把「拖」變成治理技術的制度設計。
六次改革後的拼圖國
1970 到 2014 年,比利時經歷六次國家改革:
- 三個語言社群:管文化、教育、部分醫療
- 三個區域:管經濟、環境、交通
- 聯邦:仍握司法、國防、社會安全
語言與文化的裂縫,加上職權的精密切割,形成一部靠永恆談判運轉的機械鐘。每個齒輪都吵,但時鐘依舊走。

雙子政壇:平行又相斥
政黨系統幾乎沿語言線斷裂:
- 佛蘭德斯 → 普遍右傾,甚至極右
- 瓦隆與布魯塞爾 → 傾向左翼甚至極左
聯邦內閣必須語言平衡:一半荷語、一半法語。結果是:
- 沒有跨語群合作,就沒有政府
- 沒有跨光譜妥協,就沒有多數
慢,於是成為代價;但代價換來少數族群的安全感與政策的去極端化。
布魯塞爾:戈耳迪之結(Gordian Knot)
- 區域政府要同時在荷語與法語議會過半
- 政黨碎片化,新勢力冒出來
- 結果公共治理卡死,成了「政治戈耳迪之結」
布魯塞爾首都大區是荷語區包住的雙語飛地,又是歐盟事實首都。區域政府要同時在荷語與法語議會分團都過半,政治算術比聯邦還難。2024 年投票後,聯邦、佛蘭德、瓦隆三層相對快速敲定,布魯塞爾卻在一年後仍陷僵局;政黨碎片化加上新勢力「Team Fouad Ahidar」崛起,傳統拼圖再也拼不上,公共治理被迫踩煞車。
雙多數門檻、身份政治與都市貧富差距交疊,使首都像永遠解不開的繩結。象徵性巨大、操作性困難,任何一步都得同時安撫兩種語言社群與多個階級的焦慮。

危機不是事故,而是機制
看似永無止境的危機,其實是比利時的「防爆閥」。拖延 → 把衝突稀釋在程序;配額 → 把不信任鎖在制度;否決權 → 把激情磨成妥協。制度的設計就是要「防止失控」,哪怕代價是無限慢。
與台灣的對照
- 台灣:單一制,權責清楚,效率驚人。健保、數位政務、災防系統,都展現「快與準」。
- 比利時:多元保障,制度設計防爆,但換來「慢與拖」。
對比之下:
- 台灣得分在效率,但共識成本要更自覺。
- 比利時得分在少數保障,但交付速度打折。
如果亞利桑那聯盟熄火?
三種可能:1. 延長看守政府2. 區域更放權(更像邦聯)3. 再次改革,簡化職權。每條路都有代價:越放權 → 身份焦慮更深;越集中 → 少數不安加劇。真正的風險不是「吵」,而是「吵到沒有期限與結果」。
城市觀察小劇場
歐盟區的玻璃帷幕照見政治:電扶梯向上,會議室門口永遠有人在等。中央車站的列車晚點表像一面鏡子,提醒所有人,這座國家的時間是經過談判才會流動。薯條熱油裡的滋滋聲,聽久了,像是把民主丟在微火炸鍋上保溫。
結論
比利時的秩序長在危機裡,危機反過來餵養秩序。真正關鍵是:把「拖」變成可被度量的選擇,讓每一次妥協都值得被記錄,而不是被遺忘。最後答案很簡單:
。。。。。。。。。。。。。。。。。。。。。。。。。。。。。仍是妥協。
註解*亞利桑那聯盟」(Arizona coalition),黃色的N-VA、藍色的MR,再搭上紅色系的基督教民主黨與社會黨,顏色像極了亞利桑那州旗。名字雖好記,方程卻難解,因為顏色能湊,政策難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