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一:NVIDIA 與 OpenAI 簽下「史上最大 AI 基礎建設 LOI」:最高 1000 億美元、10GW 系統部署藍圖
AI 生態迎來超級資本化時刻:NVIDIA 與 OpenAI 公布一紙意向書(LOI),計畫在未來數年部署至少 10GW 的 NVIDIA 系統,支撐下一代模型的訓練與推論。NVIDIA 並擬投資最高 1000 億美元入股 OpenAI,配合資料中心與電力擴產節奏分批投入。交易仍待最終協議敲定,但已被各大媒體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 AI 基礎建設部署」。消息公布後,市場快速消化其對伺服器、電力、冷卻與供應鏈的長期拉動;同時也引發對「算力即資產」的新商模想像(如租賃、收益分成)。雖然細節仍在談判中,但股權參與+供應綁定的組合,等於讓 NVIDIA 同時成為供應商與平台共治者。
投資筆記
過去,晶片像是一張演唱會門票,搶到就能進場;如今,門票變成整座場館的經營權:電力、土地、散熱、供應鏈時程、甚至稅負優惠,都被拉進同一張樂譜。這紙 LOI 的關鍵,不只在金額,而是在治理——讓供應商參與平台的資本結構,進而把「供應確定性」內生化。當供應風險被寫進治理,現金流的可預測性上升,估值自然抬頭。
投資要看兩個「弧」。第一個是需求弧:模型規模走向多專家(MoE)與多代理協作,加上企業級 RAG 與多模態支撐,算力密度不會因單顆效能提升而線性降低,反而因應用面擴張而持平甚至走高。第二個是供給弧:晶片製程、先進封裝(CoWoS/SoIC)、CPO(共封裝光學)和液冷,形成一條瓶頸接力賽;誰能把瓶頸變成模組化的能力,誰的 ROIC 就能穿越周期。但電力才是大魔王。10GW 聽起來抽象,把它換成圖像:這接近數十萬戶家庭的同時耗能,也意味著再生能源 PPA、儲能、負載移轉會被迫加速落地。投資上,電力與算力不再是兩個產業,而是一筆聯合專案的現金流:資料中心開發商、能源開發商、AI 業主三方,以合資/長約的方式共享風險與收益,這不是新聞稿的熱鬧,而是估值模型裡的折現率下降。
從資本市場的節奏觀察,短線題材會先拱伺服器供應鏈(電源、液冷、機櫃、線材)與先進封裝產能;中線才輪到電力—儲能—基建的回補上漲。方法論上,我會把部位拆成**「硬體穿越」與「能源協奏」兩籃:前者盯產能利用率與 ASP,後者盯 PPA 成交價與容量因子。
一家公司若能把「技術疊代的速度」與「資本開支的步伐」同步,市場會給它更長的耐心。因為投資人真正渴望的,不是下一則新聞,而是一個可以持續兌現的節拍器。這紙 LOI,像是在告訴我們:AI 的故事,不再只屬於雲端巨頭,它正變成跨產業的基礎建設商業。
新聞二: 聯合國大會開場:地緣與敘事大轉彎——美國總統談話、烏克蘭戰爭口徑與巴以問題同場交鋒
第 80 屆聯合國大會高階辯論登場,聯合國秘書長一開場便以「魯莽破壞與人類苦難的時代」警示多重危機,呼籲以法治與合作對抗強權政治。會場焦點落在美國總統的談話、對烏戰立場的口徑變化、以及圍繞加薩的停火與承認巴勒斯坦國之議題。美方談話同時批判聯合國效能、並在社群貼文中表示烏克蘭有機會收復全部領土;歐洲多國則呼籲建立可操作的兩國方案路線。整場峰會把俄烏戰事、巴以衝突、能源安全、全球治理放上同一張桌面,意味著制裁、軍援、油氣流向與防務採購的變數將延續到今年底。
投資筆記
大會的講壇上,字句像浪;市場的表格裡,數字像礁。浪花打在礁上,才看得出哪一句話會改變現金流。當「烏克蘭可收復全境」的話語被擲向池面,投資人首先問的不是對錯,而是路徑這句話,是否會觸發制裁加碼、軍援延伸、能源價格的風險溢酬調整?若答案是「也許」,那麼油運、保險、天然氣與國防科技的短期波動區間就會被拉大。
我們要更在乎的是「治理與透明」:戰事與人道議題的交織,會把資金使用可稽核推到更高標準。援助、重建、跨境清算,每一筆都需要KYC/AML、名單比對、資料留痕的 RegTech 工具,能把這套基礎設施產品化的供應商,將在來年的預算季裡拿到更深的合約期限。這不是冷門題,而是把「不確定」變成「可審計」的護城河。
能源面向上,中東風險溢酬在外交場上忽遠忽近,卻在保險費率與運費上留下持久印記。對煉化、航運、液化天然氣與管線企業,投資策略不只是方向押注,而是把對沖成本當作營運策略的一環:誰的供應合約、保險條款與即期/長約配置更靈活,誰就能在同樣的油價下賺到更多的自由現金流。
國防科技別只看火箭與鋼鐵。真正的長估值,來自把混沌轉成資料的能力:多感測器融合、低軌衛星影像、AI 目標識別、指揮通聯與網路防護。這些模組雙用性強, 戰時是安全,平時是災防、農業與基建保護;因此現金流的波動性反而較低,正好對沖地緣風險帶來的估值折價。
最後,這場大會提醒我們:市場裡的「和平」其實是一種現金流可預測的狀態。當話語一再改口、立場彼此試探,投資組合要同時擁有韌性資產(基礎設施、現金牛)與選擇權(創新與國防/網安),用兩種節奏去接住同一場風。
新聞三:Tether 擬以私募籌資 150–200 億美元、目標估值 5000 億美元
全球最大穩定幣發行商 Tether(USDT)傳出正與投資人洽談一筆150–200 億美元的私募,對應約 3% 股權,公司估值上看5000 億美元;交易仍在早期階段,最終金額與估值可能視結構調整。若成局,Tether 將躋身全球最具價值的未上市企業之列。市場聚焦三點:第一,Tether 手握龐大美元資產(以美國公債為主)所形成的利息收益,如何在未來利率週期下維持;第二,監管與合規路徑(含過往儲備資訊爭議)能否滿足大型機構的盡調;第三,若股權籌資成形,是否擴張至美國居民向的美元穩定幣與支付基建。
投資筆記
穩定幣的商業本質,是把「活期的可用性」轉化成「投資級資產的收益」。當規模來到數千億美元,利差就像海潮,退潮時,誰沒穿好合規的泳褲,一眼看穿。若 Tether 真的以 3% 股權募 150–200 億美元、估值看齊網路平台獨角獸,投資人最在意的不是想像力,而是可稽核性:儲備資產的組合、久期、抵押品質、壓力測試,以及黑天鵝(兌付潮)時的流動性閥門。
我們可以把它拆成三個現金流引擎。第一,引擎是「利率」:在降息週期,票息下滑將壓縮穩定幣發行商的利差收益;但若同時放大支付半徑(跨境、電商、鏈上金融)與周轉率,量 × 週轉可以局部對沖價(利差)的收縮。第二,引擎是「合規」:大型機構要的不是最高收益,而是最小風險;與主流金融中介(券商託管、清算所、審計)攜手,把儲備穿透與即時憑證做成 API,才配得上平台級估值。第三,引擎是「網絡效應」:USDT 的接受度已是事實,下一步是法遵—商戶—錢包—清算的四邊網絡,把每一次付款都變成一次數據可追溯的事件,讓反洗錢與風控變成標準件。
若這筆募資走上正軌,它對加密資產更像是基建外掛:把美元的「數位流速」嵌進跨境電商、Remittance、鏈上外匯與商戶清結算。對投資組合的啟示有二:短線上,相關概念股(支付、合規、鏈上分析)受益於敘事升溫;中長線,真正的勝者會是把合規做成產品的公司。因為當合規成本被模組化,平台就能以更低的邊際成本擴張到更多司法管轄區。
筆記到這裡,要提醒一個逆風:監管一致性仍是最大不確定。估值的天花板不在技術,而在政策, 這要求管理層用公開、可驗證、可駁斥的資料治理,把信任變成程式碼。當你把信任寫成 API,資本市場才會把倍數寫回來。其他人講的是故事;能把故事寫進審計報告的,才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