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逆風中的反擊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賀錦麗坐在橢圓形辦公室裡,手裡握著一份最新的情報簡報。字裡行間都在提醒她——中國不僅在台海周邊集結兵力,更透過外交與經濟手段加緊孤立台灣。更糟糕的是,華府內部的分裂讓她的命令總是走不到最終執行。

她深吸一口氣,語氣堅決地對國安顧問說:


「我們不能只被動挨打。北京認為我是一個過渡總統,但我要讓他們看到,美國依然能主動出擊。」


幕僚沉默了一瞬,有人提醒:「總統,您需要考慮國會的掣肘。共和黨人已經準備阻撓任何大規模軍事援助計畫。」

賀錦麗點頭,眼神卻閃過一絲決絕。


「那我們就從盟友下手。即使國會暫緩撥款,我們仍能透過多邊合作釋放訊號。」


數天後,美國國務院悄然推動一項「太平洋防務合作聲明」,聯合日本、澳洲、英國等國,公開譴責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雖然聲明文字小心翼翼,避免直接挑釁,但這是賀錦麗的第一步。

接著,她下令五角大廈釋放部分戰略石油儲備,以緩解盟友對能源價格的擔憂,換取更多國際支持。

然而,真正的挑戰仍在國內。國會山莊上,反對派議員接二連三質疑她「在沒有拜登領導時缺乏合法性」。面對媒體的連環提問,賀錦麗乾脆直接走上講台,語氣凌厲:


「任何人若以為美國會因為總統的更替而退縮,那是低估了我們的體制。中國若企圖武力改變現狀,我們將不會袖手旁觀。」


這番話震撼了新聞現場,立即在國際上掀起波瀾。北京外交部強烈譴責,卻同時陷入兩難——繼續加碼軍事威脅,會否反而推動美國內部團結?

而在台北,總統府裡的幕僚開始低聲議論:


「看來,賀總統是真的打算硬起來了。」


但沒有人能確定,她能否撐得過下一波來自國會和北京的雙重壓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繭居族的咖啡廳
145會員
473內容數
這裡是給不愛社交、喜歡獨處的繭居族一個虛擬的安靜角落。分享書單、韓漫、連載小說,也記錄我實踐極簡生活、減少消費和整理生活空間的過程。希望這間「繭居族咖啡廳」能陪伴像我一樣的你,用閱讀與創作填滿安靜卻豐富的日常。
繭居族的咖啡廳的其他內容
2025/09/24
北京的會議室裡,燈光比台北的還要刺眼。古老的檜木會桌上擺著茶杯和一疊密封的報告,標題用紅色印章簡潔地寫著:分化·延遲·壓力。 周主任(毛色微灰、眼神像是老棋手)把指節輕敲在桌面上,聲音不高但每個人都聽得見:「美國內部已經開始自我瓦解——這給了我們兩件寶貴的東西:時間與空間。時間可以讓我們慢慢改變事
2025/09/24
北京的會議室裡,燈光比台北的還要刺眼。古老的檜木會桌上擺著茶杯和一疊密封的報告,標題用紅色印章簡潔地寫著:分化·延遲·壓力。 周主任(毛色微灰、眼神像是老棋手)把指節輕敲在桌面上,聲音不高但每個人都聽得見:「美國內部已經開始自我瓦解——這給了我們兩件寶貴的東西:時間與空間。時間可以讓我們慢慢改變事
2025/09/23
台北,清晨六點半。總統府裡的會議室依舊亮著燈。窗外的仁愛路已經開始塞滿通勤的車潮,卻沒有誰知道,裡頭的氣氛比任何交通堵塞都要窒息。 國安局局長將一份最新的電報放在桌上,臉色嚴峻:「華府方面的口徑在模糊化。他們說支持台灣,但沒有明確承諾會出兵,只提到『一切選項都擺在桌上』。」 國防部長沉著臉,敲了
2025/09/23
台北,清晨六點半。總統府裡的會議室依舊亮著燈。窗外的仁愛路已經開始塞滿通勤的車潮,卻沒有誰知道,裡頭的氣氛比任何交通堵塞都要窒息。 國安局局長將一份最新的電報放在桌上,臉色嚴峻:「華府方面的口徑在模糊化。他們說支持台灣,但沒有明確承諾會出兵,只提到『一切選項都擺在桌上』。」 國防部長沉著臉,敲了
2025/09/22
清晨五點,白宮西翼的戰情室裡,燈光依舊刺眼。賀錦麗剛剛宣誓成為美國總統不到十二小時,就被拉進了這個沒有窗戶的密室。 桌上擺著一份份厚重的資料:亞洲盟友的緊急電報、五角大廈的軍情簡報、以及財政部的市場風險評估。 國防部長先開口,語氣急切:「總統,情報顯示解放軍正在沿福建、廣東一帶加強兵力。他們未必
2025/09/22
清晨五點,白宮西翼的戰情室裡,燈光依舊刺眼。賀錦麗剛剛宣誓成為美國總統不到十二小時,就被拉進了這個沒有窗戶的密室。 桌上擺著一份份厚重的資料:亞洲盟友的緊急電報、五角大廈的軍情簡報、以及財政部的市場風險評估。 國防部長先開口,語氣急切:「總統,情報顯示解放軍正在沿福建、廣東一帶加強兵力。他們未必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美大法官作出總統豁免權解釋。川普挺拜登續選,民主黨帶風向換賀錦麗。媒體帶風向看壞川普當選美國經濟。 BJ:這場景台灣人應該似曾相識,支持對手中最弱的一個以贏得選舉,永遠是最佳戰略。天佑人類。 --- 中菲對話,緩解南海情勢。 BJ:天佑人類。 我現在已經可以掌握操作週期了,接下來換金正恩發
Thumbnail
美大法官作出總統豁免權解釋。川普挺拜登續選,民主黨帶風向換賀錦麗。媒體帶風向看壞川普當選美國經濟。 BJ:這場景台灣人應該似曾相識,支持對手中最弱的一個以贏得選舉,永遠是最佳戰略。天佑人類。 --- 中菲對話,緩解南海情勢。 BJ:天佑人類。 我現在已經可以掌握操作週期了,接下來換金正恩發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反送中與台灣所面臨的中國威脅:現狀是在歷史不斷交織出來的因果所呈現一個個沉痛的問題: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境外勢力威脅抑或是我們本身存在著的認同危機,是否我們必須以次等身分存於國際社會,亦是我們能以台灣/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相互依存?
Thumbnail
國民黨與民眾黨推動國會改革的行動引發討稐。美國《外交家》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強調,台灣新任總統才剛上任,立法應避免忽略民主程序而急於改革;該文章還提出改革內容可能對中國有利,暗示「北京或成台灣匆忙通過新法案的得利者」。但該文章的撰文團體,去年共20位重要政策官員及學者組成的訪團拜會民進黨,雙方就對
Thumbnail
國民黨與民眾黨推動國會改革的行動引發討稐。美國《外交家》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強調,台灣新任總統才剛上任,立法應避免忽略民主程序而急於改革;該文章還提出改革內容可能對中國有利,暗示「北京或成台灣匆忙通過新法案的得利者」。但該文章的撰文團體,去年共20位重要政策官員及學者組成的訪團拜會民進黨,雙方就對
Thumbnail
本文是詳細介紹兩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表文章的政策建議。重點是提醒台灣和美國的決策者,不要把重點只放在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後發動武力犯台,可能性更高的是中共以各種”灰色戰爭”的手段逐步蠶食台灣對自身空海域和對外經濟連結的控制以掌握台灣
Thumbnail
本文是詳細介紹兩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表文章的政策建議。重點是提醒台灣和美國的決策者,不要把重點只放在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後發動武力犯台,可能性更高的是中共以各種”灰色戰爭”的手段逐步蠶食台灣對自身空海域和對外經濟連結的控制以掌握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中國解放軍宣布在5月23、24日進行大規模對台軍演,國防部表示遺憾,認為這是對區域和平的挑釁行為。國軍已按規定調動海、空和陸軍,以捍衛自由民主和中華民國主權。
Thumbnail
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台楊憲宏的節目專訪,針對由我主編的新書《全球印太戰略》發行進行介紹,受訪內容分為上、下集。 本集:《全球印太戰略》(下)─台灣如何建立自己的印太戰略。
Thumbnail
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台楊憲宏的節目專訪,針對由我主編的新書《全球印太戰略》發行進行介紹,受訪內容分為上、下集。 本集:《全球印太戰略》(下)─台灣如何建立自己的印太戰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