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社會邏輯:為何ADHD特質被汙名化,而暴力行為卻被合理化?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在這個社會裡,有一個極其荒謬且令人痛心的現象:

真正有害、侵害他人尊嚴與安全的行為,竟頻繁被合理化、甚至浪漫化;而那些與生俱來、真實存在的人格特質,卻往往被污名化、誤解,成為「異常」、「問題」的代名詞。

我觀察到令人深思的對比

許多在家庭中,運籌帷幄的家庭主婦,展現的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部分特質:像是同時觀察多方、迅速反應、多線處理。她們一邊做飯、一邊照顧孩子,還能熟練掌控全家行程,彷彿就像是棒球場上的捕手(Catcher)——場上的大腦與戰術核心,展現出敏捷高效,全面、負責溝通與指揮的位置。

家庭主婦在廚房與客廳間來回穿梭,腦中同時盤算晚餐時間表、孩子的補習時間、洗衣機剩幾分鐘、冰箱裡還缺什麼……捕手在場上也是如此繁忙但高效。

這種強大的多工能力和即時反應力,本是一種超能力,但因為身處家庭內而被低估,可一旦走入學校或辦公室,這樣嚴格規範的場域、社會空間,這特質往往會被誤判、被批評。

「你怎麼突然提到這個?」「能不能跟誰一樣?」「可以不要再問了嗎?」

這些話語反映的不是真正的理解,而是社會對「不合常規」的恐懼和排斥。ADHD並非壞,也不是錯,它只是與主流生活節奏不同。

事實是,在某些情境下,那些看似「問題」的人格特質,反而是最寶貴、最強大的能力。然而,因為不符標準格式,被粗暴、被輕易貼病態標籤,被評價成不合格的人才。

與此相反,真正該嚴肅對待的危害行為,如性騷擾、性侵、跟蹤,卻經常被話術包裝,像是:「他只是太喜歡妳了。」「他因為放不下才一直聯絡妳。」「他追妳這麼久,為什麼不給機會?」「生理性喜歡才是喜歡啊!」

這套「內心戲」的邏輯完全崩潰。性侵不是愛,騷擾不是喜歡,控制不是關心。那些行為不是表達情感,而是跨越界線、踐踏尊嚴與安全感的暴力。

更嚴重的是,這些行為的加害者不但沒有被教育或制約,反被合理化,掩蓋了受害者的聲音,使這種錯誤一再複製與延續。

社會邏輯怪怪的?出什麼問題?

天生腦袋不一樣的人,如:ADHD往往被標籤的異類,煩惱和問題學生。

反之,真正傷害他人的人,被美化成是「不懂事」「就太愛」或「不懂怎麼追」,行為被淡化、包裝成浪漫。這種詭異邏輯,錯誤貼標的文化,傳遞恐怖訊息:你不被允許與其他人不同,但這些善於自圓其說、囂張跋扈的人,卻能為所欲為。

社會辨別是非的能力仍有成長的空間,服從主流價值較容易,但選擇去思辨、思考偏見卻疲憊,可能會發生價值觀衝突。

指責 ADHD 孩子等特殊生,往往更為容易。面對權勢加害者時,多數人卻選擇旁觀沉默,更多的是不淌渾水、不探究、不清楚。

事實上, ADHD 的特質,例:衝動、多產、無法長時間做單一重複工作、創新力強、常與傳統價值衝突等,歷史上有許多名人是被推估可能為ADHD的特質。

列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多項身份 - 畫家、發明家、科學家及建築師,才華橫溢且涉獵廣泛,但有大量作品未完成。研究指出他展現許多 ADHD 典型特質,如高度創意、注意力易分散、對細節過度鑽研(hyperfocus)及經常無法完成計畫,行為模式與現代 ADHD 描述高度吻合。他在童年及一生中,都表現難以持續專注、頻繁轉換,工作時精神充沛但三分鐘熱度等特質。

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

擁有超過1000項專利,是美國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童年時期,他在學校被認為“不正常”、“不聽話”,對傳統學校教育不適應,母親後來改為在家教育。愛迪生的專注常表現在自己有興趣的實驗與創新上,擁有旺盛的精力與好奇心,符合 ADHD 所描述的過度活躍及專注交替現象。許多學者和資料認為他可能具有 ADHD 特質,且他的成功部分源自能量旺盛與持續追求實驗的特質。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音樂天才且極度多產,曾留下大量未完成的樂譜。從現存信件及紀錄看,他創作時常表現出興奮、說話快速、身體動作多、衝動行為等,與 ADHD 行為特徵吻合。此外,有學者提出他可能有神經多樣性特質,包括注意力分散、反抗權威(如被薩爾茨堡大主教解僱)等,但依當時歷史環境無法明確診斷。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研究指出他可能有Tourette症候群,因此行為異常不僅限於 ADHD。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許多現代學者推測他可能具有 ADHD 特質及自閉症譜系(ASD)特徵,例如童年說話延遲、上課分心、逃課、難以適應傳統教育,習慣孤獨並對物理和數學展現出非凡專注與直覺。這些行為符合部分 ASD 和 ADHD 症狀,但因時代背景與資料有限,確診仍屬推論範疇。部分專家著重他對學科的執著與社交困難,將其歸類於神經多樣性範疇。

當我們排擠、排斥、誤解著『人格特質與眾不同的人』時,歷史卻告訴我們,正是這些擁有獨特思維的人才顛覆傳統、大量多產,創造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文明與科技。

希望有人能用心感受這種不對勁,這個社會需要多樣性『不危害社會的人格特質』

如果你曾因不合群被說詭異、曾因拒絕而被騷擾或被排擠霸凌,有過那種無人聲援的處境。

不是情緒化,是真實的受害者,社會邏輯不合理、環境文化不成熟。選擇合適的職業、工作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個社會需要學會尊重、理解與分辨,在合理的邊界下,尊重、接納多元特質。守護每個人的尊嚴和安全,不應讓『錯誤標籤』、『不合理的暴力』持續肆虐。

若你有家人具備ADHD特質,可轉發此篇給她/他,不要放棄找到真正有興趣,甚至可以廢寢忘食的領域,這個世界需要他們繼續創造更多美好的可能。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留言。也別忘了追蹤我的專欄,持續探索不同的深度內容。讓我們一起推動理解與尊重,改變這個社會的不合理標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dy Speaks ✎ Hedy有話說
1會員
9內容數
我是 Hedy,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Hope my words can offer some inspiration. ✍️ Bilingual 雙語學習 🌏 IG:@hedynote|英文文章同步更新於 Medium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Thumbnail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Thumbnail
網路上的酸民、喜歡在留言區亂噴別人,可能反應這個人有暗黑人格,最新的德國研究這麼說。
Thumbnail
網路上的酸民、喜歡在留言區亂噴別人,可能反應這個人有暗黑人格,最新的德國研究這麼說。
Thumbnail
故事中的主角是受到家暴的孩子看似簡單案件背後卻是深沈無言的吶喊。 最近社會議題無論是兒少問題和國際間問題,有時候會讓人摸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最擔心〔私刑正義〕問題又浮出檯面~這是否能改變現狀?還是滿足自己的虛偽的心。 很多無言的背後真的是否改變現狀與如何預防措施
Thumbnail
故事中的主角是受到家暴的孩子看似簡單案件背後卻是深沈無言的吶喊。 最近社會議題無論是兒少問題和國際間問題,有時候會讓人摸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最擔心〔私刑正義〕問題又浮出檯面~這是否能改變現狀?還是滿足自己的虛偽的心。 很多無言的背後真的是否改變現狀與如何預防措施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有毒關係及普遍的暴力現象。探討了長期受虐會導致保護機制模式、被侵犯的心靈層面、壓制壓抑等議題,並提出了報警意識的必要性。同時還提到了暴力的多重形式與普遍存在,強調了每個人都有責任重視暴力問題。文章內容涵蓋了情感議題、心理學和社會議題。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Thumbnail
比起感慨怎麼會有割喉案、是不是社會道德淪喪 大家都不讀廉恥,我更在意的是如何避免容易成為目標、或是遇到他人惡意攻擊/跟蹤時該怎麼辦。
Thumbnail
比起感慨怎麼會有割喉案、是不是社會道德淪喪 大家都不讀廉恥,我更在意的是如何避免容易成為目標、或是遇到他人惡意攻擊/跟蹤時該怎麼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