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裡,有一個極其荒謬且令人痛心的現象:
真正有害、侵害他人尊嚴與安全的行為,竟頻繁被合理化、甚至浪漫化;而那些與生俱來、真實存在的人格特質,卻往往被污名化、誤解,成為「異常」、「問題」的代名詞。
我觀察到令人深思的對比
許多在家庭中,運籌帷幄的家庭主婦,展現的是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部分特質:像是同時觀察多方、迅速反應、多線處理。她們一邊做飯、一邊照顧孩子,還能熟練掌控全家行程,彷彿就像是棒球場上的捕手(Catcher)——場上的大腦與戰術核心,展現出敏捷高效,全面、負責溝通與指揮的位置。
家庭主婦在廚房與客廳間來回穿梭,腦中同時盤算晚餐時間表、孩子的補習時間、洗衣機剩幾分鐘、冰箱裡還缺什麼……捕手在場上也是如此繁忙但高效。
這種強大的多工能力和即時反應力,本是一種超能力,但因為身處家庭內而被低估,可一旦走入學校或辦公室,這樣嚴格規範的場域、社會空間,這特質往往會被誤判、被批評。
「你怎麼突然提到這個?」「能不能跟誰一樣?」「可以不要再問了嗎?」
這些話語反映的不是真正的理解,而是社會對「不合常規」的恐懼和排斥。ADHD並非壞,也不是錯,它只是與主流生活節奏不同。
事實是,在某些情境下,那些看似「問題」的人格特質,反而是最寶貴、最強大的能力。然而,因為不符標準格式,被粗暴、被輕易貼病態標籤,被評價成不合格的人才。
與此相反,真正該嚴肅對待的危害行為,如性騷擾、性侵、跟蹤,卻經常被話術包裝,像是:「他只是太喜歡妳了。」「他因為放不下才一直聯絡妳。」「他追妳這麼久,為什麼不給機會?」「生理性喜歡才是喜歡啊!」
這套「內心戲」的邏輯完全崩潰。性侵不是愛,騷擾不是喜歡,控制不是關心。那些行為不是表達情感,而是跨越界線、踐踏尊嚴與安全感的暴力。
更嚴重的是,這些行為的加害者不但沒有被教育或制約,反被合理化,掩蓋了受害者的聲音,使這種錯誤一再複製與延續。
社會邏輯怪怪的?出什麼問題?
天生腦袋不一樣的人,如:ADHD往往被標籤的異類,煩惱和問題學生。
反之,真正傷害他人的人,被美化成是「不懂事」「就太愛」或「不懂怎麼追」,行為被淡化、包裝成浪漫。這種詭異邏輯,錯誤貼標的文化,傳遞恐怖訊息:你不被允許與其他人不同,但這些善於自圓其說、囂張跋扈的人,卻能為所欲為。
社會辨別是非的能力仍有成長的空間,服從主流價值較容易,但選擇去思辨、思考偏見卻疲憊,可能會發生價值觀衝突。
指責 ADHD 孩子等特殊生,往往更為容易。面對權勢加害者時,多數人卻選擇旁觀沉默,更多的是不淌渾水、不探究、不清楚。
事實上, ADHD 的特質,例:衝動、多產、無法長時間做單一重複工作、創新力強、常與傳統價值衝突等,歷史上有許多名人是被推估可能為ADHD的特質。
多項身份 - 畫家、發明家、科學家及建築師,才華橫溢且涉獵廣泛,但有大量作品未完成。研究指出他展現許多 ADHD 典型特質,如高度創意、注意力易分散、對細節過度鑽研(hyperfocus)及經常無法完成計畫,行為模式與現代 ADHD 描述高度吻合。他在童年及一生中,都表現難以持續專注、頻繁轉換,工作時精神充沛但三分鐘熱度等特質。
擁有超過1000項專利,是美國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童年時期,他在學校被認為“不正常”、“不聽話”,對傳統學校教育不適應,母親後來改為在家教育。愛迪生的專注常表現在自己有興趣的實驗與創新上,擁有旺盛的精力與好奇心,符合 ADHD 所描述的過度活躍及專注交替現象。許多學者和資料認為他可能具有 ADHD 特質,且他的成功部分源自能量旺盛與持續追求實驗的特質。
音樂天才且極度多產,曾留下大量未完成的樂譜。從現存信件及紀錄看,他創作時常表現出興奮、說話快速、身體動作多、衝動行為等,與 ADHD 行為特徵吻合。此外,有學者提出他可能有神經多樣性特質,包括注意力分散、反抗權威(如被薩爾茨堡大主教解僱)等,但依當時歷史環境無法明確診斷。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研究指出他可能有Tourette症候群,因此行為異常不僅限於 ADHD。
許多現代學者推測他可能具有 ADHD 特質及自閉症譜系(ASD)特徵,例如童年說話延遲、上課分心、逃課、難以適應傳統教育,習慣孤獨並對物理和數學展現出非凡專注與直覺。這些行為符合部分 ASD 和 ADHD 症狀,但因時代背景與資料有限,確診仍屬推論範疇。部分專家著重他對學科的執著與社交困難,將其歸類於神經多樣性範疇。
當我們排擠、排斥、誤解著『人格特質與眾不同的人』時,歷史卻告訴我們,正是這些擁有獨特思維的人才顛覆傳統、大量多產,創造今日我們習以為常的文明與科技。
希望有人能用心感受這種不對勁,這個社會需要多樣性『不危害社會的人格特質』
如果你曾因不合群被說詭異、曾因拒絕而被騷擾或被排擠霸凌,有過那種無人聲援的處境。
不是情緒化,是真實的受害者,社會邏輯不合理、環境文化不成熟。選擇合適的職業、工作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個社會需要學會尊重、理解與分辨,在合理的邊界下,尊重、接納多元特質。守護每個人的尊嚴和安全,不應讓『錯誤標籤』、『不合理的暴力』持續肆虐。
若你有家人具備ADHD特質,可轉發此篇給她/他,不要放棄找到真正有興趣,甚至可以廢寢忘食的領域,這個世界需要他們繼續創造更多美好的可能。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留言。也別忘了追蹤我的專欄,持續探索不同的深度內容。讓我們一起推動理解與尊重,改變這個社會的不合理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