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短短數日內,宣布兩筆震撼市場的投資:向 OpenAI 承諾高達 1000 億美元,確保 GPU 與資料中心供應;同時以 50 億美元入股 Intel,並共同開發面向資料中心與 PC 的新一代 CPU 與 GPU 整合產品。這不只是財務操作,而是 Nvidia 將需求、供應與平台綁定在一起,逐步打造一個穩定而難以取代的 AI 生態。
OpenAI與Oracle:需求的保險網

Oracle 資料中心,強調低延遲與大規模擴展能力,成為 OpenAI 的關鍵基礎設施。
OpenAI 在今年與 Oracle 簽下規模達 3000 億美元的五年雲端合約,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 AI 運算租用協議之一。這背後的原因很直接:Oracle 雲端架構原本為大型資料庫設計,強調低延遲與確定性效能,卻恰好成為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的最佳環境。
與 Microsoft、Amazon 等雲端巨頭不同,Oracle 並未發展自研 GPU,而是全力押注 Nvidia。這種單一依賴讓 Oracle 成為 Nvidia 最優先的客戶,也讓 OpenAI 在 Oracle 雲端部署模型時,間接把需求牢牢綁在 Nvidia 硬體之上。當 Nvidia 承諾投入 OpenAI 1000 億美元,實際效果就是提前鎖定 OpenAI 與 Oracle 的需求,把 GPU 出貨轉換成近乎保證的長期訂單。對 Nvidia 而言,這是一種需求內生化的結構,讓它在市場波動中也能維持高能見度。
Intel:從對手到合作夥伴
另一筆動作是 Nvidia 入股 Intel。1997 年,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曾在全員會議上嚴肅警告:「Intel 想要把我們趕出市場,我們必須先擊敗他們。」二十八年後,局勢已經完全逆轉,如今是 Nvidia 出手支持曾經的對手。
Nvidia 以每股 23.28 美元入股 Intel,總額 50 億美元。雙方宣布將共同開發多世代的資料中心與 PC 產品,透過 NVLink 技術,把 Nvidia 的 GPU 與 Intel 的 CPU 深度整合。對資料中心而言,Intel 將設計專屬的 x86 CPU,直接嵌入 Nvidia 的 AI 平台;在 PC 領域,Intel 則將推出整合 RTX GPU 晶片的 SoC,進一步擴張 Nvidia 在個人運算市場的觸角。

Intel 近期股價顯示在 Nvidia 投資後市場信心回升。
這不只是資本救援。Intel 股價因為這項消息單日暴漲 23%,創下自 1987 年以來最大漲幅,反映市場對這筆合作的高度期待。對 Nvidia 而言,這筆投資打開了 Intel 所主導的 x86 生態圈,補足過去 ARM 架構無法觸及的市場。
Intel 近年的困境不僅來自技術落後,也來自資本效率不足。7 月的財報會議上,新任執行長譚仲良(Lip-Bu Tan)直言:「14A 節點投資需要外部客戶才能支撐。」這其實是向市場與政府發出的求救訊號。結果很快浮現:美國政府入股 10%、Nvidia 投資 50 億美元,甚至傳出 Apple 也在討論參與。Intel 在成為美國戰略資產的過程中,逐步吸引生態內其他公司被動分攤風險。
(延伸閱讀:XPU 正在從概念成為半導體市場的訂單現實)
這次合作最直接的壓力來自 AMD。過去 AMD 因同時擁有 CPU 與 GPU,被視為異質運算的天然競爭者,但缺乏軟體與網路堆疊的整合,始終無法與 Nvidia 的 CUDA 生態匹敵。如今 Intel 與 Nvidia 聯手,企業市場與 PC 市場的整合方案將更具吸引力,AMD 的雙線布局優勢被進一步削弱。
至於製造環節,Nvidia 仍然依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但在封裝與系統設計層面,它願意把部分訂單交給 Intel。這不僅是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也呼應美國政府希望加強本土製造的戰略方向。

網路社群戲稱 Nvidia 投資 OpenAI 的操作是「新數學」,暗指資金在 Nvidia、OpenAI 與 Oracle 之間循環流動,雖然規模龐大卻顯得難以理解。
綜合來看,Nvidia 的投資正在形成一個三位一體的生態:
- OpenAI 帶來最核心的模型需求。
- Oracle 提供經過多年優化、最適合 LLM 的雲端基礎設施。
- Intel 補足 x86 CPU 與 PC 市場的計算缺口。
- Nvidia 自身則以 GPU、NVLink 與 CUDA 生態串接整體。
這種結構讓 Nvidia 越來越像 AI 時代的 Apple,不只是賣硬體,而是打造一個難以替代的完整平台。未來挑戰則是監管與競爭。歐盟與美國 FTC 可能會更加關注 Nvidia 是否形成壟斷,而其他科技巨頭也可能加速自研 ASIC 或晶片,避免完全依賴 Nvi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