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藝術,會為一個孩子留下什麼不一樣?🤓🤓
這次約去看富邦印象派展的,是我從幼稚園一路陪到國小中年級的那群共學孩子。他們聽過最多艾瑪老師的故事,也對我教學的方式最熟悉.
「我們之前為了找一個飲料,跑了好多家 7-ELEVEN。每進去就問:有沒有那個口味?我們好像畢卡索。」畢卡索讓人連續去不同畫廊打聽畢卡索,讓畫廊在短時間內記住他的名字,非常聰明的宣傳方式。
「艾瑪老師你記得嗎?還有那個去森林裡畫畫,然後被鐵餅砸到的傢伙。」孩子說的是莫內,他的朋友還幫臥床的莫內畫了一張畫。孩子怎麼把過去聽過的藝術家故事,在今天忽然又連回來?
當人生遇到新的情境,我們都會把舊記憶與新經驗串在一起,但當孩子說起聽過的藝術故事時總讓我驚訝,究竟是在什麼時刻、做什麼事的當下,腦海會把這些片段抓出來呢?
一個小插曲:天花板為什麼是綠的💚💚
在健身時,我躺在椅子上盯著天花板,問教練:「為什麼天花板是綠色的?」
教練說:「沒有啊,天花板是白的。你看到綠色,是因為地板的綠色草皮在燈光反射下映上去了。」
喔… 原來如此。很多感受,其實是環境與過往經驗一起作用的結果。
累積的故事,會在當下被觸發。
孩子小時候聽過的故事也是。它們或許沒有被刻意使用,但會在某些觸發下浮現,反映在現在的他們身上。我相信其中有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雖然我此刻還看不見全貌,畢竟,他們才走到國小中年級而已。
看展最重要的是「好奇」🤔🤔
看展,當然需要基本知識:藝術家的生平、快樂與挫折、作品脈絡,這些都能轉成故事,和孩子侃侃而談。

看展前後都和孩子聊一下莫內, 也聊一下近況
但在這之上,我更在意的是孩子的好奇:你為什麼喜歡這張畫?它讓你想到什麼?你去過類似的地方嗎?你喜歡這個場景,還是覺得有點害怕?
對孩子來說,不是所有感覺都能立刻說明白。但是說不出口的,也是重要的線索,因為觀看永遠從自己出發,他們最懂自己,那些說不出口的 也許只是深到你還沒有語言去形容,或是有時喜歡一張畫,只因為畫裡發生的事「很好玩」。
這樣,不是很棒嗎?

孩子的好奇是最棒的事
用這種心態去看所有展覽,也會輕鬆許多:有感就多看兩眼,沒感就等等再回來,給它一次機會。
就算最後沒有特別喜歡的作品,展場的氣味、燈光、框線、觀者的表情,甚至腳踩在地板上的觸感,只要讓你產生了感覺,這個展就值得了。
「大家都評論我的藝術,假裝要理解,好像必須理解;其實只要去愛就好。」莫內是這樣說的。
當藝術被講得太高深,它就容易被放到遙遠的高處;不如先從喜歡開始吧。

和孩子解釋牆上的文字
我最喜歡的時刻❤️❤️❤️
我真的很喜歡帶孩子看展。每個孩子的提問都獨一無二:有人對牆上的凸起英文解說著迷,拉著我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念;有人問為什麼那幅畫會發光、為什麼那個顏色是這樣、為什麼莫內會留白鬍子。
我們上一次像孩子那樣,毫無顧忌地發問,是什麼時候?
莫內有畫,我有冷氣❄️❄️
離開展覽約下午兩點半,夏日的太陽曬紅了每一個人的臉,我想到在外面寫生的莫內,就是因為能在艷陽下才能畫出艷陽的溫度,還好我不是莫內,還好我找到了有冷氣的計程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