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一次的繪本課,或許就是孩子被看見的第一句話
「如果不趕快練習表達,他可能就錯過被領養的機會。」——愛慈老師
不在清單上的事
我原本申請的是愛慈暑期藝術營隊老師,卻因病臨時取消。營隊後,老師來電邀我改接繪本老師。老實說,這不是我此刻最優先的事;我很忙,也以為這是誰都能做的事。 直到聽見上面那句話,我改變了主意,答應去面試。今天,是第一次試教。
我才剛坐下,一個小小的人影笑著、晃著,慢慢走來,轉身坐進我的膝上。
他身體軟軟的、帶著奶香,我下意識收緊了手臂,像多年前抱自己的孩子一樣。 也許,一週一次的對話課,會變成這孩子被看見的第一句話。

用AI生成一張我今天導讀的樣子 後面我腳痠了一晚😅
愛慈基金會
愛慈的孩子多半是在孕期受物質成癮與環境影響,出生不久就被送至機構照顧,等待與新家庭相遇。老師說,每天都有新申請,但床位已滿。這麼小的孩子需要 24 小時的照顧,所以每一個幫忙的人都很重要。每當有人接過一個責任,另一個人就能喘息一下。而且光是照顧還不夠:復健課、音樂課、許多在正常家庭中孩子會自然經歷的事情,在這裡都要變成「一堂課」。有專業老師引導孩子玩,而我,就是負責讓孩子多聽語言。以前我習慣讓孩子多發言,在這裡,我要滔滔不絕地說話。
年紀越小,人要越少
孩子越小,師生比就要越低,這樣每個孩子才能得到最大的專注。兩小時的課我拆成三個年齡層,並且替一歲八個月的孩子加碼 15 分鐘一對一。說繪本不是只是唸繪本,因為要孩子多聽你說,要盡可能延伸每一頁的價值:
有蛋糕,就唱生日快樂歌; 有小狗,就數牠的腳、說顏色; 有猴子,就學猴子叫。
如果孩子有回應,就看著他的眼睛,給客製化的讚美,例如:
「沒錯,四隻腳!你會數四隻腳,真棒!」
讓孩子明白自己做對了什麼。
因為班上人數少,可以看見更多值得稱讚的時刻;如果旁邊的大人也跟著拍手,張力就會更強,孩子甚至會自己為自己拍手。
你的小事,是別人的大事
1996 年,美國的 Aaron Stark 因長期受創與無家可歸,曾計畫以暴力結束一切。
行動前幾天,朋友邀他回家洗澡、吃一頓熱的;另一位朋友請他看電影,還在他生日那天烤了藍莓桃子派。 朋友們不知道他的計畫,他們只是誠實地對他好。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讓他放下暴力,選擇求助與活下去。
說故事對我來說是小事,一個早上的時間也是小事,但我的小事,對孩子、對基金會來說,就是大事。那要如何讓個人付出的小事,變成一個社會的善循環呢?研究顯示,有一個「臨界比例」的現象:只要約 15–20% 的人堅定實踐並倡議某種新規範, 整體多數就有極大的可能被翻轉到新規範。所以,只要有一個人願意付出,也影響身邊的人去付出,最終這個圈圈就會越來越大,一起 paying it forward。
願我們微小的付出,都能成全別人的大事。
P.S. 今天只會說疊字的孩子,竟然說了「藍色」,所有老師都開心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