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朋友聊到「可轉債 vs. 股票」的投資配置,發現這個話題其實很多人心裡都有疑問:
股票跟可轉債,到底差在哪裡?
是不是買可轉債就比較安全?股票的股利是不是一定比較划算?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背後藏著投資策略與風險管理的核心差異。所以我乾脆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文章,跟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從優缺點比較、投資策略運用、 真實案例解說,完整帶你看清楚股票與可轉債的差異。讀完後,你會更懂得如何判斷,面對市場選擇也能更有邏輯。
一、股票與可轉債,本質差在哪?
股票是股權,簡單說就是「你就是公司的小股東」。
- 優點:股價漲了你全拿,還能領股利。
- 缺點:股價跌起來沒底。要靠自己判斷基本面、產業趨勢,才能把風險壓到合理範圍。
可轉債(Convertible Bond, CB)則是「債+股票選擇權」的組合。
- 優點:
- 有債底保護,到期還本金(前提是公司信用沒有問題)。
- 不用繳證交稅(但還有手續費、買賣點差的摩擦成本要考慮進去)。
- 如果股價大漲,你可以轉換成股票搭順風車。
- 缺點:
- 如果股價一直沒突破轉換價,你拿不到股利,報酬可能只有本金,甚至損失存放在銀行的利息。
- 成交量比股票來得少,想買想賣不一定有人接手。
- 別忘了,若公司體質惡化,債底會被下修,安全感不一定牢靠。
二、可轉債的「套利」是真的零風險嗎?
很多人聽過「買可轉債+賣股票」的套利策略,覺得這是穩賺不賠,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
所謂可轉債套利,通常是:
- 買進CB,因為它含有股票的轉換權益;
- 同時賣出股票(融券),做動態避險。
看起來像「兩邊都賺」,對吧?
但真實情況是:
- 你要考慮融券費率、能不能借到股票、被回補的風險;
- 還要判斷公司條款(有沒有重設轉換價、會不會被公司提早贖回)。
簡單說:這是專業量化基金在玩的遊戲,不是散戶能輕鬆套利的捷徑。
三、那我們一般投資人該怎麼用?
以下提供兩種情境,並依據你當時遇到的情境作出決定:
情境1:沒時間研究,但看好題材
→ 直接買入可轉債。
就算股價跌了,有債底保護;萬一股價飆漲,你還能參與一部分漲幅。
情境2:公司基本面穩健,研究過未來產業趨勢也看好
→ 同時配置「股票+可轉債」。
- 股票持有期間可以獲得股利、同時享受股價上漲潛在獲利機會。
- CB 在價格低迷時可用來避震,當股價上漲時又可以加槓桿。
這樣等於「兩手策略、攻守兼具」,上漲下跌都比較有彈性。
⚠️ 但要提醒:股票和可轉債不是完全獨立,風險其實高度相關。配置比例要依風險承受度來決定,而不是簡單「各一半」。
四、資金配置的思路
- 穩健型公司:波動小、配息穩。配置原則以「股票為核心,CB 當輔助」。
- 成長型公司:波動大、空間大。配置上CB 可以佔比較多,因為它既能抗跌,又能在上漲時放大槓桿。
五、發行時點要怎麼看?
我剛開始跟朋友討論時,當時認為:
- 「股價低時發CB=公司缺錢,不太OK」
- 「股價高時發CB=公司看好自己,利多」
這種判斷太直觀了。其實還要同步評估:
- 條款品質:轉換價溢價多少?有沒有 reset?公司能不能強制贖回?
- 資金用途:是為了擴產、併購,還是單純填補資金缺口?
- 公司信用:有沒有到期債壓力?體質穩不穩?
- 市場結構:誰在認購?專業資金的態度怎麼樣?
股價高低只是表象,真正該看的是「條款、用途、信用」。
六、以大豐電為例
2016 年,大豐電股價約 48 元,發行轉換價 54 元的 CB。
然而後續發行不久後遇到削價競爭,股價一路下跌,三年都沒超過轉換價。
- 如果你買的是 CB:最後只能收回本金(假設是以發行價100買進),且中間完全沒有股利收入。
- 如果你買的是股票:短期很痛,但至少持有期間還能領有股利;等股價回升時,報酬比 CB 高。
這就是實例:可轉債不一定比較好,有時候還不如直接抱股票。
七、投資前的檢查清單
在下單之前,記得問自己:
- 轉換溢價是多少?(現在買的可轉債貴不貴?)
- 債底多少?(如果公司出事,我能保本多少?有沒有擔保?)
- 條款有沒有陷阱?(reset、強制贖回)
- 流動性夠不夠?(想賣有人接嗎?)
- 預先設想三種情境,這三種情境我都能接受嗎?(股價漲、盤整、股價跌)
最終結論
- 股票與可轉債沒有「誰一定比較好」,只有「適不適合你當下的策略」。
- 股票:可以完全享受股價上漲的資本利得、同時領有股利,但同時承擔漲跌的全部風險。
- 可轉債:有債底保護,上檔能跟漲,但也有條款陷阱。
- 真正專業的投資判斷,不是只看股價高低,而是看條款、信用、資金用途。
下次看到一檔公司發可轉債,別急著覺得「穩賺不賠」,先把檢查清單跑一遍,才是真正的專業投資人。
補充小辭典
- 轉換價:可轉債可以換股的價格。股價超過這個價,CB 才有機會跟著大漲。
- 債底:假設永遠不轉股,到期收回的債券價值。是 CB 的下檔保護。
- 轉換溢價:CB 價格比實際可換股價值貴多少。溢價越高,代表投資人為「安全+彈性」付出的成本。
- Delta:衡量可轉債對股價變動的敏感度。Delta 越高,CB越「像股票」;Delta 越低,CB 越「像債券」。
說到底,投資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喜歡穩定、想拿股利的,你可能偏向股票; 想要保留一點安全感,又想抓住上漲機會的,可轉債也許更適合。
如果你問我:「那到底該怎麼選?」
我想:「先搞清楚自己的投資目標,再用股票跟可轉債當工具,而不是反過來。」
投資就像出門旅行,有時候搭火車穩穩到站,有時候搭高鐵快一點、但票價也貴。重要的是——你要先知道自己要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