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的歐陽Talk書秀 介紹的是這本《發掘洞見》,聽完之後,最大的收穫是:
洞見不是天才的靈光乍現,而是一種可以練習的思維習慣。
如何創造「意外的好運」?先從停止反駁開始
你我都一定遇過這樣的人,表面上在聽你說話,但實際上只是在思考如何反駁,甚至習慣用「反駁」來開場。 這種「不對喔,不是這樣」的預設立場,反而影響了我們開放的心胸。
李笑來曾在演講中提到 Serendipity 這個詞,意指「意外的好運」,要創造人生中這種不經意的美好,他給出的方法就是「保持開放」。舉例來說,當眾人還在糾結於個人粉絲追蹤數時,他反其道而行,主動關注了1萬8,000個Twitter 帳號。一般人習慣用當前的思維模式來篩選出對未來「有用」的資訊,但這其實難以做到。因此,他選擇保持開放,關注上萬個帳號,甚至特別設置了一個專用螢幕,讓所有資訊在他眼前自由流動。
你或許會跟我一樣焦慮:一萬多個帳號,每天這麼多資訊,我怎麼可能都看得完?但李笑來的態度是「有空就看,沒空就算」,既然看不完,何必焦慮? 2011 年 3 月的某天,他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a virtual currency past one dollar」,這進而啟發了他對比特幣的興趣。正是這種開放且不帶預設的心態,為他創造了空間,發掘出新的洞見。
別急著問方法,而是學會問故事
故事的力量遠大於方法。
問方法,往往轉頭就忘;聽故事,卻能刻在腦海裡。
因為故事帶來情境與畫面,方法才能被具象化,甚至在腦中創造出新的連結。
就像在工地現場,你問「要怎麼控制工程進度?」得到的回答也許都是教科書上的制式回應。但如果換成「能不能分享你遇過最棘手的一次進度落後?」答案往往更有血有肉,也更能從這些經驗啟發解法。
跳脫二選一,尋找選項 C
我們常常被迫在兩個選項中做抉擇:你愛我還是他?但人生並不是零和遊戲,跳脫二元對立,往往就是突破的開始。書中提醒我們,還有一個可能被忽略的答案——選項 C。
這讓我想起《與成功有約》裡的「統合綜效」,當雙方願意拋開輸贏思維,不再糾結於「到底是你對還是我對」,往往會創造出一個更大的可能性,超越原先方案的效果。
作者舉了設計師布萊爾的例子:因為定居日本,他觀察到當地白天會把棉被收起來以節省空間,於是發明了 S 型床架 —— 也就是沙發床。這就是典型的「混種思考」:把兩種看似沒有交集的選項,混合出一個更優的解答,甚至開創市場上的新藍海。
以工程來說,我們在進行結構設計的時候,究竟應該考慮房屋的剛性還是柔性呢?提高剛性可以更加堅固,但會增加成本;柔性的建築物可以隨著自然環境晃動,但裡面的住戶會十分不舒適。於是第三方案就出現了,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阻尼器,當強風或地震來襲時,阻尼器能夠消耗能量,大幅減少晃動的程度,既保持了建築結構的穩定也能夠控制成本。
交叉思考,從「同心圓」理論出發
「交叉思考」這個概念讓我想起「同心圓理論」:把自身的主業當圓心,不斷思考客戶的周邊需求。以營建業為例,主業雖然是建築工程,但能夠與曾經合作過的醫療集團共同興建銀髮宅,進而發展長照看護事業,這正是將「營建」與「醫療照護」進行交叉組合。
又或者,過去興建的建築案件經過了數十年,耐震法規已經大幅修正,同時這些建物已屆使用年限,正面臨危老重建的需求,這也是我們能實踐交叉思考的新藍海。
探索兩種不同產業趨勢中的共通之處,從而產生超越單一產業的新價值。
如果你也時常執著於眼前的對錯,不如試著保持開放的態度,像個外行人思考看看,或許這就是未來能不斷發掘洞見、找出精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