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是《Physics for Rock Stars: Making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Work for You》,給搖滾明星的物理學,酷!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嘗試用物理學的理論來解構人生,這種跨領域的結合,確實非常有趣。
靜力學與人生的平衡
回想起大一修《靜力學》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畫出力平衡圖,低著頭計算 X軸、Y軸的分力應該要多少,物體才能維持靜止狀態。後來到了《結構學》、《鋼筋混凝土》,開始進一步分析梁柱要承受多少力量,該配多少鋼筋、多大尺寸,建築物才能屹立不搖。那時候的我,只覺得這些是枯燥的算式。但回頭想想,才發現這不只是工程的基本功,更像是人生的隱喻: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職場與家庭的責任,是否也存在某種「力的公式」?
我們所承受的壓力,是否也能像結構設計一樣,有效率的被分配、被解決?
尋找人生的「槓桿」與「支點」
書中有個我很喜歡的故事。作者回憶起自己錄製第一張CD的時候,還無法負擔資深樂手的費用。於是,她帶著親手做的午餐和餅乾到錄音室,那些樂手全心全意地為她演奏,他們都明白,每個人都可以輪流成為槓桿的兩端,甚至成為那根槓桿。幾年後,當有年輕音樂人需要機會,她明白輪到自己去當對方的槓桿了,提供支持和機會讓他們當演唱會嘉賓。
對我來說,「槓桿」的本質就是利他的精神、「支點」則是生活中的貴人。物理上的槓桿能讓我們用更小的力舉起更重的物體,而人際關係的槓桿,則是透過無私的給予,為他人創造一個支點。當我們願意成為別人的槓桿,提供幫助與支持,這股善意終將回到自己身上,成為我們未來面對挑戰時的支點。
物理上的槓桿,讓人以小搏大;人生的槓桿,則是利他的精神。
現實中,貴人並非隨時都能出現,那該怎麼辦?就像上次愛大的《命定之書》所說,閱讀是與作者的靈魂混血,書中的知識、故事與觀點,都能成為面對困境時的支點,不需要獨自承受。
如果你覺得人生不斷地空轉,試著回想一下能量守恆定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