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會出現 Vibe Coding?
過去我們寫程式,需要一行行手打程式碼、查文件、修 Bug。
現在,Claude Code、Cursor、Copilot Workspace 等工具的出現,讓這個流程開始被「自然語言」取代。 只要你會描述需求,AI 就能幫你生出一個可跑的專案骨架,甚至幫你修錯、寫測試。
這就是 Vibe Coding:
👉 「用對話描述 → AI 產出程式 → 人類測試與回饋 → AI 修正」的循環。
🎯 為什麼它很重要?
- 降低門檻:新手不用死記語法,可以先玩出結果。
- 提高效率:老手省下樣板程式、重複工時,專注在架構與邏輯。
- 開發心智轉換:從「Coding」轉向「描述問題、審查解法」,工程師像產品經理一樣,AI 像實作工程師。
🛠️ 實際怎麼做?
假設我要一個小型 API:
我對 Claude Code 說:
請用 Flask 建立一個最小 API:
- 路由 /simulate 回傳 10 筆隨機感測器數據(timestamp, 溫度, 振動)
- 提供 requirements.txt 與啟動指令
- 附上 pytest 測試,驗證資料筆數正確
Claude Code 會回覆:
- 專案檔案樹
app.py、requirements.txt、測試檔- 執行方式與注意事項
接著我回饋:
「timestamp 不是 ISO8601,請修正,並補上 CI workflow。」 AI 就會再改進。
這就是 vibe coding 的迭代節奏:人描述 → AI 生產 → 人驗證 → AI 修正。
⚠️ 我怎麼把關?
Vibe coding 不是魔法,還需要工程師的專業:
- 一定要測試:單元測試、型別檢查、Lint 缺一不可。
- 安全審查:避免 AI 偷帶不明來源程式碼。
- 適用場景:原型開發、小工具、資料處理腳本;大型產線專案還是要傳統工程流程
🔮 接下來我會分享什麼?
在這個專欄,我會帶你實戰 vibe coding,內容包含:
- Claude Code 的實戰流程與 Prompt 模板
- 自己好用的小專案
- 「最小可行程式」的完整程式碼 + GitHub repo
👉 你也可以先看看我的 GitHub 專案:matthewhsieh.github.io
📌 結語
Vibe coding 不會取代工程師,但會改變工程師的工作方式。
未來,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打字速度」,而在於 能不能問對問題、定義好需求、把關程式品質。
🙋♂️ 互動問題:
你希望我下一篇 vibe coding Demo 做什麼?
留言告訴我,你想看的第一個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