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近年來,台灣不斷傳出共諜與洩密案件,從現役與退役軍官涉案,到檢調機關統計的起訴人數逐年攀升,反映出中共滲透戰早已系統化與網絡化。這不是單一個人因貪婪或脆弱而背叛,而是制度裂縫被有系統地利用。若僅把焦點放在譴責個人,往往只能事後補破網;真正的問題在於台灣現行法制與制度的不足,讓防諜工作處於被動。
本文將結合近年台灣的實際案例與統計數據,對照美國、英國與歐洲的反情報經驗,提出台灣應有的制度改進方向。中共滲透全球是不爭的事實,但台灣若能在法制、偵查、教育與退役軍人管制四個層面補強,仍可在這場無形戰場中建立韌性。
一、案件數據與現況:滲透的樣態正在下沉
根據檢調與國安單位統計,台灣共諜案件近年呈現倍數成長。2021 年僅十餘人被起訴,2023 年增至 48 人,2024 年更達 64 人。現役與退役軍人比例偏高,顯示軍人及退伍後的社交圈已成為滲透的主要入口。

更令人關注的是,涉案對象已不再限於高階將領,而是大量下探至中階與基層軍官。2024 年的「601 旅案」即是一例:退役軍人與商人利用人脈引薦現役軍官,甚至製作「我願投降」影片作為心理戰工具。空軍夫妻案則顯示滲透已深入至校級軍官層次,夫妻二人遭判 47 年與 57 年重刑。這些案例說明,中共的情報網絡採取「以點帶面」策略,先透過金錢、經商或情感關係建立突破口,再逐層擴展。
然而,即使部分案件獲得定罪,刑期多落在數年到十餘年之間,與英國等國的「終身監禁」相比,嚇阻效果相對有限。更重要的是,許多案件因監聽權限受限、證據不足,導致難以定罪或延宕多年,實質威懾作用大打折扣。
二、國際參照:民主國家的制度防線
1. 美國:司法授權下的強化偵查
美國於 1978 年制定《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FISA),設立專責法院(FISC)審查涉及外國情報行為的監聽與搜查申請,讓情報單位能及時介入,又避免權力失控。同時,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CSC)統籌全國反情報工作,協調國防部、司法部與情報社群,使偵查、起訴與政策層層呼應。

美國國防部也曾推動修法,賦予陸軍反情報部門在法院核發授權下,具備逮捕與搜查權限。但最終的起訴與審判仍由司法部與法院主導,避免情報與軍事部門直接涉入司法。
2. 英國:強化刑度與透明監督
英國於 2023 年通過《National Security Act》,將間諜罪最高刑期提升至終身監禁,並新增「境外干預」罪名與外國代理登記制度。此外,國會設有情報與安全委員會(ISC),對 MI5、MI6、GCHQ 等情報機構的預算與政策進行審查。這代表英國在強化威懾的同時,也建立了制度化的議會監督,以避免情報擴權過度。

3. 北歐與歐洲:偵防雙軌與社會韌性
瑞典國防研究院(FOI)報告顯示,2010–2021 年間歐洲間諜案明顯上升,多數涉案者來自民間,而非軍方。這促使北歐國家採取「偵防雙軌」:情報單位與司法機關共同介入,並設立跨部門的安全審查與反滲透機制。與此同時,社會教育與媒體公開報告被視為防線一部分,強化全民安全意識。
三、台灣的制度缺口
- 保防法草案受阻
調查局曾推動《保防工作法》草案,欲建立更完整的保防體系與偵查權限,但因社會擔憂「復辟威權保防」與「侵犯人權」,最終未能通過。這暴露出台灣在立法層面缺乏共識:如何兼顧國安需要與公民權保障。
- 偵查工具受限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與個人資料保護法對偵查設下嚴格門檻,使得檢調在辦理間諜案件時常遇「監聽不及」「資料留存不足」的瓶頸。這些法律設計初衷在保護人權,但面對新型態滲透戰,卻成為反情報的掣肘。
- 退役軍人管理不足
實務顯示,多數現役軍人涉案並非直接遭境外情報人員吸收,而是透過退役軍人的引誘與牽線。退役軍人若缺乏就業支持、財務透明與法律規範,極易成為中共滲透的「中介者」。然而,台灣現行法制對退役軍人僅限於一般就業輔導,缺乏針對涉密人員的長期管控。
- 跨部會合作不足
目前金管會、移民署與國安單位雖有合作,但缺乏制度化、持續性的「風險監測」。例如:金流異常、頻繁出入境、可疑投資,往往要等到檢調正式介入後才被注意。這使得反情報工作幾乎全面處於「被動」狀態。
四、制度改進建議:建構多層次的防線
- 立法層面:重啟保防法討論,但應明確限定適用範圍於國安重大案件,並設置司法授權與立院監督機制。
- 修正通訊監察法:針對國安疑案設特別條款,在法院核准下允許更彈性的監聽或資料追蹤。
- 退役軍人管制:參考美國「涉密退役人員冷卻期制度」與英國的財務申報規範,對於曾任職於情報、作戰計畫或敏感單位的退役軍人,設立一定年限內的行為監管。
- 要求高風險退役軍人定期申報財務狀況、國際往來與投資行為,並在必要時限制出境。
- 建立「退役敏感人員追蹤清單」,結合國防部、退輔會與檢調單位共同管理。
- 跨部會監管:結合金管會(金融往來)、移民署(出入境紀錄)、海關及移民管制局(國際接觸),建立「長期監測系統」,一旦發現異常金流或出境模式,即能及早預警。
- 由司法單位主導,軍事保防與國安單位提供情報,避免單一機關過度擴權。
- 教育與社會韌性:將反情報教育納入軍中常態演訓,進行情境模擬與案例研究。在全民教育與媒體中推廣「國安素養」,讓社會理解共諜案不是八卦,而是國家安全威脅。
- 學界與智庫應定期發布滲透趨勢報告,形成外部監督力量。
- 刑度與震懾:提高間諜罪最低刑期,重大案件可採終身監禁。訂定資產凍結與追繳不當所得的法律程序。在法律允許下,公開定罪案件之判決摘要與刑度,加強社會警示。
五、結語
共諜案不是單獨的背叛,而是系統性滲透在制度裂縫中的必然結果。台灣若繼續依賴被動偵查,始終只能「放長線釣大魚」,卻無法真正防範。國際經驗告訴我們,民主國家並非不能強化反情報,而是必須在司法授權、程序監督與制度透明之下,建立真正的防線。
台灣的挑戰在於:如何補上保防立法的空白、提升刑度與懲處、強化退役支持與跨部會監管、並在社會上建立對滲透戰的共同警覺。唯有如此,才能在不犧牲民主價值的前提下,建立足以抵擋中共長期滲透的國安韌性。
參考資料
- 國家安全局(2024)。《共諜案滲透手法分析》報告。
- 公視新聞(2024)。〈國安局報告:2024 年共諜起訴 64 人,現、退役軍人比例偏高〉。
- Business Today(2017)。〈保防法草案爭議〉。
- 行政院新聞稿(2017)。〈關於保防法草案的澄清〉。
- 台灣人權促進會(2024)。〈通訊監察與隱私爭議〉。
- RAND Corporation (2021). Political Warfare in the 21st Century.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23).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RC.
- 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 (FISA), U.S. Code.
- U.S. DoD (2022). Army Counterintelligence Proposals.
- UK Parliament. National Security Act 2023.
- UK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ommittee (ISC). China Report (2023).
- FOI 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 (2021). Espionage in Europe.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2024). Recent Chinese Spy Cases in Taiwan.
- PRC Ministry of State Security 研究報告(2024)。〈中國國安部門角色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