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情報|滲透多樣化,制度才是關鍵破口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近年來,台灣不斷傳出共諜與洩密案件,從現役與退役軍官涉案,到檢調機關統計的起訴人數逐年攀升,反映出中共滲透戰早已系統化與網絡化。這不是單一個人因貪婪或脆弱而背叛,而是制度裂縫被有系統地利用。若僅把焦點放在譴責個人,往往只能事後補破網;真正的問題在於台灣現行法制與制度的不足,讓防諜工作處於被動。

raw-image

  本文將結合近年台灣的實際案例與統計數據,對照美國、英國與歐洲的反情報經驗,提出台灣應有的制度改進方向。中共滲透全球是不爭的事實,但台灣若能在法制、偵查、教育與退役軍人管制四個層面補強,仍可在這場無形戰場中建立韌性。

一、案件數據與現況:滲透的樣態正在下沉

  根據檢調與國安單位統計,台灣共諜案件近年呈現倍數成長。2021 年僅十餘人被起訴,2023 年增至 48 人,2024 年更達 64 人。現役與退役軍人比例偏高,顯示軍人及退伍後的社交圈已成為滲透的主要入口。

raw-image

  更令人關注的是,涉案對象已不再限於高階將領,而是大量下探至中階與基層軍官。2024 年的「601 旅案」即是一例:退役軍人與商人利用人脈引薦現役軍官,甚至製作「我願投降」影片作為心理戰工具。空軍夫妻案則顯示滲透已深入至校級軍官層次,夫妻二人遭判 47 年與 57 年重刑。這些案例說明,中共的情報網絡採取「以點帶面」策略,先透過金錢、經商或情感關係建立突破口,再逐層擴展。

  然而,即使部分案件獲得定罪,刑期多落在數年到十餘年之間,與英國等國的「終身監禁」相比,嚇阻效果相對有限。更重要的是,許多案件因監聽權限受限、證據不足,導致難以定罪或延宕多年,實質威懾作用大打折扣。

二、國際參照:民主國家的制度防線

1. 美國:司法授權下的強化偵查

  美國於 1978 年制定《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FISA),設立專責法院(FISC)審查涉及外國情報行為的監聽與搜查申請,讓情報單位能及時介入,又避免權力失控。同時,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CSC)統籌全國反情報工作,協調國防部、司法部與情報社群,使偵查、起訴與政策層層呼應。

raw-image

  美國國防部也曾推動修法,賦予陸軍反情報部門在法院核發授權下,具備逮捕與搜查權限。但最終的起訴與審判仍由司法部與法院主導,避免情報與軍事部門直接涉入司法。

2. 英國:強化刑度與透明監督

  英國於 2023 年通過《National Security Act》,將間諜罪最高刑期提升至終身監禁,並新增「境外干預」罪名與外國代理登記制度。此外,國會設有情報與安全委員會(ISC),對 MI5、MI6、GCHQ 等情報機構的預算與政策進行審查。這代表英國在強化威懾的同時,也建立了制度化的議會監督,以避免情報擴權過度。

raw-image

3. 北歐與歐洲:偵防雙軌與社會韌性

  瑞典國防研究院(FOI)報告顯示,2010–2021 年間歐洲間諜案明顯上升,多數涉案者來自民間,而非軍方。這促使北歐國家採取「偵防雙軌」:情報單位與司法機關共同介入,並設立跨部門的安全審查與反滲透機制。與此同時,社會教育與媒體公開報告被視為防線一部分,強化全民安全意識。

三、台灣的制度缺口

  • 保防法草案受阻

  調查局曾推動《保防工作法》草案,欲建立更完整的保防體系與偵查權限,但因社會擔憂「復辟威權保防」與「侵犯人權」,最終未能通過。這暴露出台灣在立法層面缺乏共識:如何兼顧國安需要與公民權保障。

  • 偵查工具受限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與個人資料保護法對偵查設下嚴格門檻,使得檢調在辦理間諜案件時常遇「監聽不及」「資料留存不足」的瓶頸。這些法律設計初衷在保護人權,但面對新型態滲透戰,卻成為反情報的掣肘。

  • 退役軍人管理不足

  實務顯示,多數現役軍人涉案並非直接遭境外情報人員吸收,而是透過退役軍人的引誘與牽線。退役軍人若缺乏就業支持、財務透明與法律規範,極易成為中共滲透的「中介者」。然而,台灣現行法制對退役軍人僅限於一般就業輔導,缺乏針對涉密人員的長期管控。

  • 跨部會合作不足

  目前金管會、移民署與國安單位雖有合作,但缺乏制度化、持續性的「風險監測」。例如:金流異常、頻繁出入境、可疑投資,往往要等到檢調正式介入後才被注意。這使得反情報工作幾乎全面處於「被動」狀態。

四、制度改進建議:建構多層次的防線

  1. 立法層面:重啟保防法討論,但應明確限定適用範圍於國安重大案件,並設置司法授權與立院監督機制。
  2. 修正通訊監察法:針對國安疑案設特別條款,在法院核准下允許更彈性的監聽或資料追蹤。
  3. 退役軍人管制:參考美國「涉密退役人員冷卻期制度」與英國的財務申報規範,對於曾任職於情報、作戰計畫或敏感單位的退役軍人,設立一定年限內的行為監管。
  4. 要求高風險退役軍人定期申報財務狀況、國際往來與投資行為,並在必要時限制出境。
  5. 建立「退役敏感人員追蹤清單」,結合國防部、退輔會與檢調單位共同管理。
  6. 跨部會監管:結合金管會(金融往來)、移民署(出入境紀錄)、海關及移民管制局(國際接觸),建立「長期監測系統」,一旦發現異常金流或出境模式,即能及早預警。
  7. 由司法單位主導,軍事保防與國安單位提供情報,避免單一機關過度擴權。
  8. 教育與社會韌性:將反情報教育納入軍中常態演訓,進行情境模擬與案例研究。在全民教育與媒體中推廣「國安素養」,讓社會理解共諜案不是八卦,而是國家安全威脅。
  9. 學界與智庫應定期發布滲透趨勢報告,形成外部監督力量。
  10. 刑度與震懾:提高間諜罪最低刑期,重大案件可採終身監禁。訂定資產凍結與追繳不當所得的法律程序。在法律允許下,公開定罪案件之判決摘要與刑度,加強社會警示。

五、結語

  共諜案不是單獨的背叛,而是系統性滲透在制度裂縫中的必然結果。台灣若繼續依賴被動偵查,始終只能「放長線釣大魚」,卻無法真正防範。國際經驗告訴我們,民主國家並非不能強化反情報,而是必須在司法授權、程序監督與制度透明之下,建立真正的防線。

  台灣的挑戰在於:如何補上保防立法的空白、提升刑度與懲處、強化退役支持與跨部會監管、並在社會上建立對滲透戰的共同警覺。唯有如此,才能在不犧牲民主價值的前提下,建立足以抵擋中共長期滲透的國安韌性。


參考資料

  1. 國家安全局(2024)。《共諜案滲透手法分析》報告。
  2. 公視新聞(2024)。〈國安局報告:2024 年共諜起訴 64 人,現、退役軍人比例偏高〉。
  3. Business Today(2017)。〈保防法草案爭議〉。
  4. 行政院新聞稿(2017)。〈關於保防法草案的澄清〉。
  5. 台灣人權促進會(2024)。〈通訊監察與隱私爭議〉。
  6. RAND Corporation (2021). Political Warfare in the 21st Century.
  7.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23).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RC.
  8. 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 (FISA), U.S. Code.
  9. U.S. DoD (2022). Army Counterintelligence Proposals.
  10. UK Parliament. National Security Act 2023.
  11. UK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ommittee (ISC). China Report (2023).
  12. FOI 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 (2021). Espionage in Europe.
  13.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2024). Recent Chinese Spy Cases in Taiwan.
  14. PRC Ministry of State Security 研究報告(2024)。〈中國國安部門角色變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國觀察室
211會員
100內容數
島國觀察室風格守則: 我是《島國觀察室》專欄作者,專注於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專注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結合理性分析與歷史比較,提供具戰略視野與預測性的觀點。
島國觀察室的其他內容
2025/09/05
從國際聯盟到聯合國,人類兩度寄望於國際組織能防止戰爭,卻換來同樣的失能:一個無力,另一個被五常綁架。當俄烏戰火與加薩危機持續,聯合國淪為數字統計的舞台,無力保護兒童與家庭,更縱容新一代難民成為恐怖組織的溫床。這樣的聯合國,台灣真有必要加入嗎?
Thumbnail
2025/09/05
從國際聯盟到聯合國,人類兩度寄望於國際組織能防止戰爭,卻換來同樣的失能:一個無力,另一個被五常綁架。當俄烏戰火與加薩危機持續,聯合國淪為數字統計的舞台,無力保護兒童與家庭,更縱容新一代難民成為恐怖組織的溫床。這樣的聯合國,台灣真有必要加入嗎?
Thumbnail
2025/08/28
這次在 X 平台的交流,與過往大多數只剩謾罵與攻擊的互動不同。意外地,我遇到了一位願意靜下來「談」的網友。雖然我們的立場與觀點依舊存在差異,但理性的對話,讓我看到另一種可能。
Thumbnail
2025/08/28
這次在 X 平台的交流,與過往大多數只剩謾罵與攻擊的互動不同。意外地,我遇到了一位願意靜下來「談」的網友。雖然我們的立場與觀點依舊存在差異,但理性的對話,讓我看到另一種可能。
Thumbnail
2025/08/27
爭吵沒有結論,但能照見文化與思維的鴻溝 在網路世界裡,這次刻意在 X 平台(原 Twitter)與中國網民展開互動,將其視為一場「社會性實驗」。
Thumbnail
2025/08/27
爭吵沒有結論,但能照見文化與思維的鴻溝 在網路世界裡,這次刻意在 X 平台(原 Twitter)與中國網民展開互動,將其視為一場「社會性實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年6月21日週五,根據國家新聞社新華社的報導,中國共產黨發布了新指南,對從事或煽動分裂行為的「死硬台獨」分裂分子實施刑事懲罰。這些指南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發布,旨在嚴厲懲處從事分裂國家和煽動分裂行為的人員。
Thumbnail
2024年6月21日週五,根據國家新聞社新華社的報導,中國共產黨發布了新指南,對從事或煽動分裂行為的「死硬台獨」分裂分子實施刑事懲罰。這些指南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發布,旨在嚴厲懲處從事分裂國家和煽動分裂行為的人員。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五法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這五法包括:總統國情報告、藐視國會罪、調查權與聽證權、人事同意權等相關條文。
Thumbnail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五法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這五法包括:總統國情報告、藐視國會罪、調查權與聽證權、人事同意權等相關條文。
Thumbnail
我曾經走訪中國做研究透過某些人的支持秘密調查中國的社會動態,我知道一大堆在台灣媒體上與名嘴上的謊話連篇。我真的有差點死在背包客棧的時候。當時處於兩岸關係敏感時機,我差點被雙流國際機場的海關扣留,把我所有的行李箱與手機掃描一次,是否有洩漏有關於中共政權不利的消息。 這就是極權主義(英語:
Thumbnail
我曾經走訪中國做研究透過某些人的支持秘密調查中國的社會動態,我知道一大堆在台灣媒體上與名嘴上的謊話連篇。我真的有差點死在背包客棧的時候。當時處於兩岸關係敏感時機,我差點被雙流國際機場的海關扣留,把我所有的行李箱與手機掃描一次,是否有洩漏有關於中共政權不利的消息。 這就是極權主義(英語:
Thumbnail
最近中共國大陸的陸配在臺灣獲得臺灣身分證,卻沒有認同臺灣的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該法案過度開放陸配來臺的健保資源和身分證申請,有潛在安全風險,應更謹慎審慎門檻。
Thumbnail
最近中共國大陸的陸配在臺灣獲得臺灣身分證,卻沒有認同臺灣的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該法案過度開放陸配來臺的健保資源和身分證申請,有潛在安全風險,應更謹慎審慎門檻。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網路公關的問題,表面上只是一種職業,本質上已經涉及道德。收錢破壞國家穩定,這對嗎?接案促成國內政爭,這對嗎?多數公關做這些事情,心裡都是有負擔的,要解除限制器,你必須具備兩種特質。第一種,對國家有恨,這個國家一點都不好,破壞又如何;第二種,對社會有怨,賺錢沒資本家多,買不起蛋黃區,這種社會崩了也好。
Thumbnail
網路公關的問題,表面上只是一種職業,本質上已經涉及道德。收錢破壞國家穩定,這對嗎?接案促成國內政爭,這對嗎?多數公關做這些事情,心裡都是有負擔的,要解除限制器,你必須具備兩種特質。第一種,對國家有恨,這個國家一點都不好,破壞又如何;第二種,對社會有怨,賺錢沒資本家多,買不起蛋黃區,這種社會崩了也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