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爭吵沒有結論,但能照見文化與思維的鴻溝
作者:島國觀察室
一、前言
在網路世界裡,爭吵往往不會有結論。但爭吵的過程,本身卻是一種觀察的機會。這次刻意在 X 平台(原 Twitter)與中國網民展開互動,將其視為一場「社會性實驗」:目的不是為了贏,而是想透過真實的對話,檢視彼此語言背後的文化、教育與思維差異。
二、方法與過程
我以「批判中國共產黨」作為引子,藉由BBC中文網「日本政府要求改進網路醜化裕仁天皇」乙情,丟出一些容易引發反應的句子,觀察不同類型的中國網民會如何回應。整個過程我盡量保持原樣,不刻意引導或過度修飾,讓對話的自然狀態浮現。
互動樣本大致可分為兩類:
- 謾罵型:以髒話、辱罵、威脅為主,不涉及實質論點。
- 理性型:雖然帶有偏見或資訊落差,但願意針對觀點本身進行討論。
以下我將兩組的實際互動呈現,並進行分析。
三、謾罵型互動(A 組樣本)
在這組中,對方的典型反應包括:
- 直接人身攻擊(如「狗日雜」「蠢貨」「野狗」)。
- 情緒化辱罵(問候家屬、慰安婦等字眼)。
- 轉移議題(把批判共產黨等同於「親日」「舔美」)。
- 暴力威脅(「血洗台灣」「等解放了看你屍體」)。
這些回應幾乎沒有涉及邏輯推理,而是透過羞辱與威嚇來維護自身的身份安全感。其共通點是:把「黨=國家=民族=自我」完全融合,於是任何對共產黨的批評,都被視為對個人和民族的侮辱。
四、理性型互動(B 組樣本)
在這組裡,雖然比例明顯稀少,但仍能看到理性討論的可能。他們的回應特徵包括:
- 願意承認歷史事件,並與「制度」「記憶」連結。
- 試圖提出命題(如「共同祖先」、「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矛盾」)。
- 把對台灣民主的質疑框架化為「洗腦」討論。
- 願意回應我提出的「政黨≠國家≠個人」的切割方式。
例如,在一段長時間的對話中,對方從最初的「你們被洗腦」逐步轉向討論「產業依賴」、「社會階層固化」、「政黨影響教育」等議題。雖然仍存在偏差,但至少願意圍繞在制度和利益層面,而不是單純謾罵。
五、分析:A/B 對照
A 組(謾罵型) 展現了仇恨教育的語言結果。他們的回應以情緒取代理性,以辱罵代替論證,以暴力威脅代替溝通。歷史在他們的語境中,成為情緒動員的武器,而非反思的資源。
B 組(理性型) 則顯示,理性交流雖然困難,但並非不可能。當我以「止戰而非無限仇恨」來談歷史,並以「政黨與國家區隔」來澄清概念時,對方開始暫時放下攻擊,回到相對理性的討論。這代表若能降低威脅感,並提供清晰的論述框架,對話仍可維持在理性軌道上。
然而,B 組的比例極低。這背後有三層結構原因:
- 資訊單一化:中國社會長期單一敘事,使異見自動被標籤為「敵對宣傳」。
- 群體壓力:公開理性討論,容易被同儕視為軟弱。
- 平台激勵:演算法獎勵情緒與衝突,使謾罵比理性更易被看見。
因此,理性對話雖然可能,但往往需要極高的技巧與耐心,才能在仇恨語境裡暫時打開一個空間。
六、實務策略
從這次經驗中,我整理出幾個能夠「降低衝突、保持對話」的策略:
- 先界定議題,再談立場:遇到被帶去民族或祖先,就錨回制度層面。
- 切割身份層次:持續提醒「政黨≠國家≠個人」。
- 鋼人+反問:先承認對方的合理關切,再提出可檢證的問題。
- 去激化語彙:用「我理解你擔心…」等語句降低威脅感。
- 落到具體利益:把抽象概念拉到「產業依賴」「供應鏈風險」等層次。
- 體面收尾:明確說「謝謝願意交流」避免回彈到謾罵。
七、結論
這場實驗讓我看見:爭吵雖然無法帶來結論,但卻能揭示文化與思維的深層差異。謾罵型的多數,反映出仇恨教育與單一敘事下的語言習慣;而理性型的少數,則讓我們看到在資訊落差中仍存在有限的對話可能。
兩岸民間或許真正的分歧,不只是立場,而是身份框架與資訊環境的差異。如果這些問題無法被打開,那麼關於「統一、國族認同」的討論,注定只能停留在口號與威嚇。但如果有更多人願意跨出謾罵,哪怕只是少數,也能證明理性並非完全不可能存在。
爭吵沒有結論,但能照見文化與思維的鴻溝。 這就是這場社會性實驗給我的最大收穫。
不管他是不是機器人🤖,天亮了😵💫,我也該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