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一份動輒上百頁的永續報告書時,最怕的就是資訊過多卻抓不到重點。本篇文章要教你如何用「快速讀圖」的方法,透過目錄、指引與索引,10 分鐘就能鎖定全書的核心章節。
這是一篇導讀型的教學,會依照治理、環境、社會三大方向,搭配台達電、英業達、緯創、鴻華先進四家公司永續報告的實際內容,逐步帶你建立一張「報告地圖」。
第一部分:治理篇——先鎖定公司治理與永續架構
這部分主要講解如何透過治理相關章節,快速理解公司永續的制度與責任分工。找到董事會與永續治理架構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誰負責永續、制度如何落地」。
治理章節通常會揭露董事會架構、永續委員會職責,還有跨部門小組的運作。定義上,這屬於「治理(Governance)」揭露,是國際框架如 TCFD 與 GRI 的核心指標。
以英業達為例,他們在報告中明列永續發展委員會直屬董事會,並劃分六大功能小組,確保 ESG 議題納入決策。台達電則更進一步,將氣候與碳管理議題直接納入董事會層級審議,強化責任連結。
這告訴我們,光有口號不夠,要看是否有制度設計與責任到位,才算是有可信度的揭露。技巧上,你可以先對照「董事會職掌→永續委員會→跨部門小組」三層,快速確認公司治理是否扎實。
檢查政策與資訊透明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制度有沒有對外透明揭露」。
另一個關鍵是資訊透明度。永續報告書通常會附上政策清單或認證列表,例如 ISO 14001 或 ISO 45001 等。緯創的報告就公開所有環境與職安衛相關證照,有效期間也清楚列出,這不只是形式,更是一種自我約束。
鴻華先進則揭露經理人績效與 ESG 指標的連結,等於讓管理層和永續成果綁在一起。這樣的做法比單純的「有制度」更有力,因為多了「可檢驗性」。小技巧是,看報告裡有沒有「認證對照表」,這往往是治理可信度的加分項。
第二部分:環境篇——聚焦排放、能源與資源管理
這部分主要講解如何快速找到環境績效指標,並判斷目標與實績之間的落差。
鎖定氣候行動與碳排放數據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基準年、目標年與年年進度」。
環境篇通常會從「氣候行動」開始,包含溫室氣體排放、能源使用、水資源與廢棄物管理。定義上,這些屬於 S1、S2、S3 排放指標,也是 TCFD 與 IFRS S2 強調的核心揭露。
英業達揭露 2024 年 S1 與 S2 相較 2020 年下降 28.31%,並執行 31 項節能方案,這樣的數字就有「基準年→現況→目標」的進度條概念。鴻華則列出短中長期減碳目標,甚至標明淨零時間點,這讓投資人能清楚評估可信度。
技巧是先抓三個數字:基準年、本年度值、目標年。只要三者缺一,數據就失去可比性。
看資源效率與第三方驗證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數據後面的可信度」。
除了碳排之外,能源節省、水資源使用與廢棄物回收率也很重要。緯創在報告中揭露 SBTi 認可的減碳目標,並標註第三方查證結果,讓數據更有說服力。台達電則強調循環經濟,包含產品回收率與再利用案例,同時搭配外部驗證。
小技巧是,先找「查驗聲明書」或「外部確信報告」,因為這是 TCSA 評級與評鑑中加分的重點,也是避免漂綠的重要依據。
第三部分:社會篇——人力、職安衛與社會投入
這部分主要講解如何從社會面數據,看出企業對員工與社會的責任。
檢查人權政策與職安衛數據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政策+數據+風險」。
社會篇的重點是人權、職場安全、人才培訓與社會參與。定義上,這些屬於「Social」面向,常用指標包含無災害工時、事故率、人均訓練時數等。
英業達報告揭露「無災害工時 7,200 萬小時」「人均訓練時數 134.12 小時」「社會投入 1,551 萬元」,這些數字比單純的敘述更有說服力。
鴻華也會公開勞資會議內容與職安衛政策,等於給利害關係人一個檢視窗口。技巧是先對照「政策→KPI→去年數據→改善方案」,就能判斷企業是否真的落實。
看人才發展與社會參與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投入能不能帶來長期價值」。
人才培訓與社會參與是另一個切入點。台達電每年揭露公益捐助與教育專案,並連結到 SDGs 指標,讓投入與國際目標接軌。緯創則公開教育訓練時數與內部講師培育數字,顯示企業在長期人才發展的規劃。
這不只是數據,而是一種價值觀:企業願意把資源花在培養人、支持社區,才有永續發展的根基。技巧是觀察「金額或時數」之外,還要看「制度」是否到位,例如是否有年度員工滿意度調查、是否有長期社區計畫。
總結:快速建立永續報告的閱讀地圖
總結來說,快速讀圖的方法,就是先看目錄和索引,建立一張屬於自己的「報告地圖」。
治理篇要抓董事會與治理架構,環境篇要盯碳排與資源數據,社會篇要看人權、職安衛與人才培訓。
透過四家公司的永續報告書案例,我們看到不同的揭露方式,但技巧一致:政策+數據+驗證。
只要掌握這個公式,就能在短時間內讀懂一份永續報告書,避免資訊迷航,並能更好地應用在盡職調查、撰寫或培訓的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