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極端降雨與風暴頻率與強度顯著升高,成為中南部近期反覆面對的現實挑戰。2025 年 7 月,台灣中南部歷經颱風丹娜絲登陸與連日西南氣流豪雨,雲嘉南與高屏地區出現罕見強降雨與積淹水,成為居住與基礎設施安全的壓力測試。本篇文章整合災害實錄、治理投入與 ESG 思維,嘗試構築一套可行的居住安全共治框架。
一、氣候背景與中南部極端降雨案例
2022 年至今,亞洲各地歷經極端氣候衝擊,包括巴基斯坦的 10 倍雨季洪災與韓國 降下115年一見最大豪雨,揭示貧富不均與基礎設施分布對災害影響的高度關聯。台灣亦面臨類似情境,單日最高降雨案例:嘉義、屏東、台南與高雄短時雨量都突破 500 公釐門檻,尤其 高雄累積逾 927.5 mm,而台南安定區區間一小時即達 103.5 mm 高峰。
極端氣候已非未來式,而是當下進行式。
二、2025 年中南部積淹水災害實錄與民眾經驗
2025 年 7 月,丹娜絲颱風自嘉義登陸,雲嘉南與高屏地區出現日累積雨量突破 300 至 400mm 的紀錄級降雨。各地出現:
- 涵洞積水膝深以上
- 學校教室泡水停課
- 地勢低窪處滯水超過 48 小時
災後統計:3 死 3 失蹤、47 傷、5,700 人撤離,超過 627 件積水回報,顯示氣候變遷已明顯衝擊居民日常安全與生活韌性。
三、政府治水政策與預算動能分析
行政院、經濟部與水利署陸續啟動多波「前瞻水與安全計畫」與地方治水計畫,加強:
- 滯洪池、抽水站建置
- 地下水道與雨水分流系統
- 智慧水情感測與排水監控平台
中央雖強調 10 年內已顯著降低淹水面積,但災後反彈聲音指出:多處老舊社區、違章建築區未納入預算與配套,資源下放與治理落差需重新檢討。
四、ESG 思維下的居住安全操作原則
ESG 概念不僅應用於企業,也能引導個人與社區居住風險盤點:
- E(環境):透過潛勢圖檢查住家是否處於低窪、易淹、邊坡區
- S(社會):檢視家戶是否有年長者、行動不便者,規劃撤離支援機制
- G(治理):社區是否建立 LINE 群組、災害資訊通報網絡,並落實日常演練
這些評估不僅提升自助與共助能力,也成為保險、金融與不動產產業未來風險評估標準之一。
五、72 小時防洪「自助檢核表」
把「風險→行動→復原」做成可操作清單,讓家戶與社區在豪雨或短延時強降雨來臨前、中、後,都有標準步驟可依循。模仿緊急防災標準,設計三日自主避難行動表:
- 確認家庭電力、水源、備糧供應是否足夠 72 小時
- 確保家人均知避難路線與集合地點
- 下載並熟悉「防災資訊 APP」、LINE 通報機制
- 高風險區域預先封存家電設備與重要文件
- 建立「一包即走」避難包,內含雨具、照明、口糧與個人藥品
六、弱勢戶與社區共治實踐案例
以台南安南區、嘉義朴子區等地為例,多處社區建立:
- 地方志工隊協助獨居長者
- 在地宮廟與社區中心作為臨時避難站
- 設計「巷弄通報員」系統,於災前逐戶提醒與撤離
實踐結果顯示,社區組織力愈強,其受災恢復時間與災後焦慮程度顯著降低。
七、民眾焦慮與安全思維
「沒有,我們要出來,那邊也積水、這裡也積水。我已經開到要出來了,突然水又湧過來,就停了,我就沒辦法了。」
— 台南市後壁區 菁寮里一位居民回憶當日「及膝積水」出門艱難的情境,反映雨天交通與居家安全息息相關。
「水淹到大腿,來不及搬」直觀呈現阿公阿嬤突發狀況下的焦慮與失衡
顯示情緒與理性解讀之間的落差,反映對「政府做工程但安全用戶未升級」的隱憂意識。
八、治理共創、韌性台灣與 2050 展望
極端氣候不會退場,治水與居住安全也不該只是硬體建設競賽,而應結合 ESG 思維、社區共治與科技治理。台灣需要一個可見、可量測、可參與的「韌性轉型藍圖」,讓每位居民都能成為未來風險治理的主角。
為了未來生活, 我們要準備、再準備、準備好! 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氣候變遷趨勢, 以及國際社會因應的進展, 找出機會與風險所在, 並將其融入未來生活規劃之中, 調整每年的計畫目標與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