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倫醫學是一種源自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醫學理論體系,以醫師蓋倫(Galen, 129–216)為名。他是古代最後一位具有創造力的醫學家,融合了哲學、修辭與詩學,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醫學理論。蓋倫的思想在中世紀透過拜占庭與伊斯蘭世界流傳,並在歐洲重新興起,主導了西方醫學長達五百年。
歷史演變與傳播
古代與拜占庭時期- 蓋倫活躍於羅馬帝國時期,著作豐富,涵蓋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與哲學。 -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方醫學陷入停滯;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則保留了蓋倫的醫學遺產。 - 拜占庭的醫師在君士坦丁堡與亞歷山大港,繼續研究蓋倫的理論,使其成為主流醫學。

伊斯蘭黃金時代
- 10–11 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學者如 Rhazès(拉齊)與 Avicenne(阿維森納)將蓋倫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並加以簡化與整合。 - 阿拉伯醫學在巴格達、科爾多瓦等地蓬勃發展,蓋倫醫學成為伊斯蘭醫學的核心。
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
- 11–12 世紀,阿拉伯文醫學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蓋倫醫學重返歐洲。 - 在大學體系中,蓋倫的理論與「亞里士多德」哲學結合,形成繁複的學術辯論。 - 文藝復興時期,學者重新閱讀希臘原文,發現中世紀翻譯錯誤,開始批判蓋倫醫學。
醫學理論核心
四體液理論
蓋倫延續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理論,認為人體由以下四種體液構成:
- 血液 - 黏液 - 黃膽汁 - 黑膽汁
這些體液與四種性質(熱、冷、濕、乾)相互作用,決定人的健康與性格。疾病被視為體液失衡的結果。
器官與靈魂
蓋倫認為人體由三個主要器官主導:
- 腦部:掌管「動物靈魂」,負責感知與運動。 - 心臟:掌管「精神靈魂」,與情緒與血液循環有關。 - 肝臟:掌管「自然靈魂」,負責消化與營養。 這些靈魂透過「氣」在體內流動,維持生命活動。
診療方法
蓋倫醫學的治療方式強調:
- 放血:排除過多體液。 - 灌腸與催吐:清除體內毒素。 - 草藥與飲食調整:恢復體液平衡。
學術與文化影響
醫學教育
- 蓋倫的著作成為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醫學教育的核心教材。 - 大學如巴黎、蒙彼利埃、博洛尼亞等地的醫學院皆以蓋倫醫學為基礎。
哲學與科學融合
- 蓋倫強調「理性」(logos)與「經驗」(empeiria)的結合,認為醫學應建立在觀察與推理之上。 - 他進行動物「解剖」,試圖理解人體器官的功能,雖然未能完全準確,但開啟了實驗醫學的先河。
跨文化傳播
- 蓋倫醫學透過伊斯蘭世界傳入印度,演化為 Yunâni 醫學,至今仍在南亞地區流行。 - 在猶太教與基督教醫學中也有深遠影響,成為跨文明的醫學語言。
批判與衰退
近代科學革命
- 17 世紀,William Harvey 發表《De motu cordis》(1628),證明血液循環機制,推翻蓋倫的心臟理論。 - 「解剖」學家如 André Vésale 發現蓋倫的解剖錯誤,主張以「人體」實驗為基礎。
思想轉變
- Paracelse 提倡化學與個體化治療,反對蓋倫醫學的體液理論。 - 科學方法的興起,使醫學從權威信仰轉向實證研究,蓋倫醫學被視為過時。
醫學體系的更替
- 到 18 世紀,蓋倫醫學在西方醫學中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生理學與病理學。 - 然而在某些地區,如印度與伊朗,蓋倫醫學仍以Yunâni 醫學形式存在。
蓋倫醫學是一套橫跨千年的醫學思想體系,融合了哲學、文化與科學。它不僅塑造了古代與中世紀的醫學實踐,也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樑。雖然最終被現代科學所取代,但其歷史價值與思想深度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