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有提到,如何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股債配置,是端看自身能夠承受的風險為何。在一個較高股票比例的投資組合,年化波動率通常是較為劇烈的。一般來說,較為積極的投資者會推薦八十/二十的股債比例;中庸之道為七十/三十的股債比例;保守型則為六十/四十的股債比例。然而,這樣的股債比例雖然考慮自身承受風險,但隨著自身職業條件的不同,需要再做一些調整,以便符合個人化的投資組合。另外,隨著時間變化,年齡漸漸成長,留在職場上的時間也會漸漸縮短,對於退休的多一層考量,也需要對投資組合再做一些調整。
人在工作期間不斷換取金錢的過程,就是將自身的人力資本逐漸轉換成金融資本的過程。由於每個人職業的屬性不同,股債比例也會因此需要做相對應的調整。
第一個就是薪資現金流的不同,有些職業會是每個月發放薪資,而有些自由工作者則是沒有固定發放時間,又或者是有些工作的額外獎金發放是較長周期的,薪資發放時間上的變化,多少會影響到定期定額的時間。比較方便的解決方法是看自身的餘裕狀況,會是每月、每季、每半年或甚至每年的週期有辦法有一筆錢可以投入,就選擇可以的週期即可,這樣也是一種定期定額,並不是只有每月投入才叫做定期定額。
定期定額的時間點是較為容易解決的問題,第二個則是薪資會不會因為目前的金融市場狀況而有所變化,也就是人力資本對於金融市場的相關係數問題。比如金融業會因為目前的金融市場熱絡或冷清,造成薪資水準有變化,又或是最近比較熱門的AI產業,股價節節上升之時,其成長的業績也造就了不錯的分紅獎金,但也有可能在後續成長趨緩下,分紅獎金也可能往下修正,甚至少數一些主管,薪資內容多以股票發放,就會直接和股票市場掛勾地較為強烈。以這些職業來講,由於人力資本對於股票的相關係數較高,為了分散風險,也許比較不適合放太多比例在股票,可以將股票比例下降一些來做些調整。反之,比如公務人員、內需型產業的職員或是完全和金融市場無關的職業,在薪資偏向是固定發放且
公司營運狀況也不太會影響到薪資狀況的人,由於人力資本對於股票的相關係數較低,反而可以考慮多加一些比例在股票。
前面有提到,隨著年齡慢慢上升,在工作期間會漸漸把人力資本累積成金融資本。在此過程中,能夠工作的時間會越來越短,體力也逐漸下降,然而,在金融市場當中,可以冒的風險也會越來越低。通常來說,股債比例會隨著自身的年齡而有所變化,在年輕的時候,會比較推薦較為積極的股債比例,比如八十/二十,若年紀每增加十歲,就將股票的比例往下降10%,再把債券的比例往上升10%,這種方式就是所謂的生日法則,可以參考公式為股票比例=110-年齡。這種模式的做法,就是趁年輕時還有機會能夠在工作上多賺一些錢回來,即使在金融市場有了損失,影響也還不會這麼大,到了較為年老的時候,就得漸漸地把股票資產的比例往下降,轉為較低報酬但是穩定的債券部位,一直到退休年齡將至之時,可以再次降低股票部位至自己認為可以接受的比例,讓自己的資產配置改為較保守但卻更為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