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早安,今天我們來談 Meta 最近推出的 Vibes。這是一個專屬於 Meta AI 應用程式的短影音流,所有內容都是由 AI 生成。不同於 TikTok 或 Instagram Reels 的混合內容,Vibes 徹底擁抱虛擬,讓使用者在明知「一切不是真實」的情況下,依然能放鬆享受影音的氛圍。這種設計,不只是一次社交產品的嘗試,更可能是 Meta 對未來虛擬世界的前瞻性實驗。
Vibes 的美學與沉浸感

Vibes 的內容延續了 MidJourney 與 Black Forest Labs 的美學風格,結合夢幻、未來感與可愛元素。當這些影像與音樂搭配後,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體驗。與其在其他平台上焦慮地判斷真假,不如在 Vibes 中徹底放下戒備,單純享受。這樣的模式,讓人開始思考 Vibes 是否是 Meta 第一次真正觸及虛擬世界內容的雛形。
雖然外界批評 Vibes 是 AI 內容氾濫的推手,但它的關鍵差異在於明確標示這裡全是 AI。這種設計讓使用者不必再驗證真偽,反而能進入放鬆的娛樂消費狀態。對廣告而言,這是一種新的沉浸場景,甚至可能開啟 AI 生成廣告的新市場。更重要的是,Vibes 展示出 Meta 一貫的策略特徵:不理會外界批評,而是相信數據與使用者行為。Vibe coding

與此同時,Google 也推出了 Opal,一款以 vibe coding 為理念的工具。Opal 讓使用者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AI 就能生成小型 Web 應用,並透過「視覺工作流程」呈現應用邏輯。使用者可以逐步修改 prompt 或新增步驟,最後直接發布分享。這是 vibe coding 概念的具體化:讓程式開發變得更像對話,而不是逐行編寫。 這與 Meta Vibes 最大的不同在於用途:Vibes 聚焦於娛樂與沉浸式消費,是「lean back」的放鬆體驗;Opal 則是工作與生產力工具,需要使用者「lean forward」主動參與。兩者名字相似,但實際上反映了 AI 在生活中的兩個極端:一端是娛樂,一端是工作。
Meta Vibes 的誕生,揭示了 AI 內容消費的一個新模式。它既可能是短暫的實驗,也可能是未來虛擬現實的原型。與 Google vibe coding 的對照,更讓我們看見 AI 的雙重軌跡:在娛樂領域,它打造純虛擬的沉浸場景;在生產領域,它重新定義工作的方式。這兩者雖然無關,但都指向 AI 正逐步滲透並重構我們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