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煩惱來敲門
為什麼明明努力準備的提案,最後卻輸給了一個倉促拼湊的方案?為什麼那個總是遲到的同事,反而得到了升遷的機會?
為什麼精心規劃的旅行,偏偏遇上颱風取消,而臨時起意的出遊卻意外美好?
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什麼都不做,好事卻總是找上門;而自己拼了命,卻總是卡在瓶頸?
我們習慣把這些歸咎於「運氣不好」或「運勢不佳」。翻開農民曆看吉凶、找老師算命盤、戴上開運手環、調整家裡風水——彷彿只要找到那個「對的方法」,就能扭轉局勢。
但,運氣真的是隨機的嗎?運勢真的能被改變嗎?
或者,這一切本來就有跡可循?
也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越是在意的事情,越容易出錯;越是不在乎的,反而順利得讓人意外。於是我們開始懷疑——這世界到底有沒有規則?還是一切都只是運氣的遊戲?
回到大海
我們又回到我最喜歡的大海,看著大寬闊的海洋,常會生出一種感觸:世間萬物,似乎早已注定,沒有真正的隨機。即便是所謂的偶然,也只是「因緣網絡」的一部分。
命運與運氣,看似變幻無常,其實多半是由我們自身的習氣所導引。習氣推動選擇,選擇積累結果,於是「必然」便顯現,像命中早已安排。
習氣是什麼?
- 總是遲到的人,不是每次都「剛好」遇到紅燈,而是他從來不提前出門
- 總是遇到爛桃花的人,不是運氣差,而是他總被同一種特質吸引
- 總是存不到錢的人,不是賺得少,而是花錢的習慣從未改變
我們以為的「運氣」,其實是「習氣的結果」。
那個總是遲到的同事得到升遷,或許不是運氣好,而是他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建立了某種人際網絡。你的提案輸掉,或許不是努力不夠,而是方向一開始就偏了。旅行遇到颱風,或許不是運勢差,而是你習慣性的「過度規劃」這次剛好碰上了「不可控因素」。
好壞也是如此。對大多數眾生來說,大便是不淨之物;但堆糞蟲就超級喜愛。是善是惡,是利是害,全在於因緣立場,並無絕對。
隨機亦然。樂透開獎的號碼,看似隨機滾動,卻絕不會超出球池的範圍。玻璃杯摔落,碎片形狀不可預測,但無論如何散裂,仍然只是玻璃本身。
佛法說「因緣和合,假名為實」,科學說「守恆與系統性」。殊途同歸:混亂只是假象,秩序自始存在。
所謂隨機,不過是我們尚未洞見的規律。所謂運勢,不過是習氣與因果的流轉。

從理論到生活
這些看似玄妙的道理,其實可以很生活化地理解。
「海洋汙染實則無汙染」——這不是否認環境問題,而是更深的洞見:
- 所謂「汙染」,是以人類需求為標準的判斷
- 對海洋系統而言,一切物質只是在循環、轉化
- 就像生活中的得失:得到是交換,失去是避開
有人會說,那些塑膠不能分解會破壞大自然。沒錯,這就是代價。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做的每個選擇,都有其對應的結果——享受便利的同時,承擔環境的負荷;追求成功的同時,付出時間與健康。這不是要我們冷漠,而是理解:平衡從來不是免費的,而是一種交換。
就像那個升遷的同事——你看到的是他遲到,但你沒看到的是:
- 他每次遲到都會主動補上進度
- 他在茶水間跟每個人都聊得來
- 他從不在背後說人壞話
不是他運氣好,是他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種下了不同的因。
這讓人想起《莊子》的「無用之用」:
- 樗樹因「無用」而免於斧斤,反得天年
- 失去某個機會,或許是避開了某條歧路
一切終會回歸到平衡,如同有出生就有死亡,中間過程不過是加加減減而已。
關鍵的轉身
那是否就意味著放棄或擺爛?既然一切都是注定的,那還努力什麼?
不是的。恰恰相反。
這正是許多人誤解「空性」或「無常」的地方——以為看透了就該躺平。但真正的洞見恰恰相反:
- 正因為萬物終將歸零,當下的體驗才彌足珍貴
- 正因為得失只是交換,才能全然投入而不執著
- 正因為一切都會過去,每個瞬間才值得細細品味
理解平衡法則,不是為了坐著不動,而是為了更自由地舞蹈——知道跌倒了會站起來,知道浪來了會退去,所以可以盡情地感受。
那該怎麼做?
不是去算命改運,而是:
- 觀察自己的習氣:我總是在什麼情況下做出什麼選擇?
- 理解因果的延遲:今天的結果,可能是三個月前、三年前種下的因
- 接受當下的狀態:不抗拒、不逃避,但也不放棄調整
這不是宿命論,而是清醒地活著。
回到感官本身
每年當放長假時,我一定帶著孩子往墾丁跑。
站在南灣的沙灘上,我看著大海。孩子們在身邊追逐浪花,笑聲被海風吹散。我脫下鞋子,讓腳趾埋進細沙裡,感受太陽曬過的溫度。
海風拂面——帶著鹹濕的氣息,不是想像中的清新,而是真實的、略帶黏膩的海洋味道。我閉上眼睛,這是真實的觸感,不是概念。
海浪聲音——一波接著一波,規律中帶著變化。有時是溫柔的拍打,有時是猛烈的撞擊。我聽見浪花碎裂的瞬間,那是當下的震動,不是記憶。
海潮味道——鹹澀中混雜著海藻、沙子、陽光的氣味。我深吸一口氣,這是現在,不是未來。
孩子跑過來,手裡抓著一把濕漉漉的沙,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蹲下來,和他一起看著那些細小的沙粒,在陽光下閃爍著。
這就是答案本身。
不是在頭腦裡推演「隨機與定數」,不是焦慮地算著運勢吉凶,而是站在海邊,讓海風吹過。
見山還是山
所以那些煩心事呢?
提案輸了,或許讓你重新思考方向。 同事升遷了,或許提醒你該調整策略。 旅行取消了,或許避開了一場意外。
不是說這些就不重要,而是——當你理解了因果與平衡,你會發現:
每件事的發生,都在推動你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不是更好,不是更成功,而是更完整。
當我們能安住於此,就會發現——無論命運、運氣、好壞、隨機,皆是幻化無常的影子,而真實,唯有一源。
禪宗說:「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從看著大寬闊的海洋生出感觸,到理解平衡的本質,最後回到「感受海風、海浪、海潮」——這是從觀念到體驗的完整迴圈。
最後我們還是回到海邊。
但這次,是真的在感受海了。
海風依舊吹拂,海浪依舊翻湧。那些曾經的煩心事,也只是浪花翻起又落下。不是為了證明什麼哲理,只是單純地——站在那裡,和孩子一起,感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