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飛行員做廣播就像是主持一場大家都不想聽卻不得不聽的電台節目。例行廣播?——簡直像婚宴上那句「各位吃飽沒?」既沒必要、又乏味。
但要是換成不正常情況的廣播,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那不僅僅是廣播,而是臨場腦力激盪的即興脫口秀,考驗的不只是口才,還有膽量、機智,以及「怎麼把壞消息說得好像不壞」。
說白了,例行廣播就是「朗讀稿子」;不正常情況的廣播,才是「人生成績單」。��Delay 廣播:飛行員的嘴巴 vs. 地勤的承諾
航空公司對於延誤廣播有明文規定:超過十五分鐘,你就得說點什麼。至於說什麼?——嗯,那可得看天意。
因為飛行員往往只知道一點點訊息,還都是轉述來的。地勤告訴你「再十分鐘就好」,機務告訴你「很快就好」,客艙經理又催促著「機長要不要先講講話?」結果呢?你只能硬著頭皮,對著麥克風說出那句經典金句:
「各位女士先生,非常抱歉,我們大約還需要十到十五分鐘。」
這句話,是所有飛行員口袋裡的萬用詞,就像家長對孩子說的「再五分鐘就好」。聽起來充滿希望,事實上呢?——嗯,九成九的時候是謊話,剩下那一成是奇蹟。
我常想,如果飛機延誤一小時,那我們飛行員就等於開了一場「四段式廣播秀」:
·
第一段:誠懇安撫(乘客還抱有希望)
·
·
第二段:輕描淡寫(乘客開始抱怨)
·
·
第三段:語氣放慢(乘客拿手機罵客服)
·
·
第四段:假裝鎮定(乘客已經在心裡寫好投訴信)
·
通常到第四次廣播時,我都快懷疑自己不是在開飛機,而是在主持某個《全民大悶鍋》特別企劃:「如何用不同版本的十分鐘,拖過一小時?」
��模擬機訓練:廣播是副本,真相是主線
模擬機的設計,永遠繞不開那些經典考題:V1 CUT、單發進場、雙發失效……這些就像遊戲裡的必打副本,誰都逃不掉。
但問題來了:模擬機考的不只是操作,更是「你有沒有想過後面那幾百個乘客?」
舉例:起飛後引擎失效,駕駛艙裡兩個人立刻忙到飛起,操作檢查、呼叫航管、做程序,眼睛都盯在螢幕上。十幾分鐘過去,好不容易喘口氣,才突然想起——啊!後面還有三百個人呢!
這時候才廣播:「各位女士先生,不用擔心,我們遇到一點小狀況,但已經在處理。」
問題是,對駕駛艙來說,十幾分鐘很快就過去;但對乘客來說,那簡直是「度日如年」。飛機一直繞圈圈,油門聲音怪怪的,空服員表情又比考數學還嚴肅……乘客們不是傻子,他們早就猜到「有鬼」。
而最尷尬的是:如果機長遲遲不說什麼,客艙經理必須先安撫乘客,隨便編幾句。結果等到你終於廣播時,講的內容又跟客艙經理的版本不一樣——這下好了,乘客當然是相信機長,那客艙經理就變成了全機最大的「騙子」。
你說,這是不是一種職場霸凌?
��我的翻車經驗:廣播太晚vs. 教官的洗禮
我記得第一次在新公司參加年度考核,碰到的是開國元老級的教官。飛的時候一切順利,程序正確,操作漂亮,心想「穩了穩了」。
結果在最後debrief(檢討會)時,教官忽然開口:
「年輕人,你的飛機飛得不錯,但有沒有想過,後面三百個人被你晾了二十分鐘?」
我愣住。
「對你來說,二十分鐘是做完程序的必然過程;但對乘客來說,那是生死未卜的漫長等待。你不覺得應該早點說點什麼嗎?」
我想辯解:「可我最後做了廣播啊!」
教官搖搖頭:「太遲了。廣播不是交差,而是讓人安心。你的同事——客艙經理——需要第一時間得到訊息,否則他就只能在後面硬撐。你知道嗎?飛機出狀況時,他的壓力比你還大,因為他面對的是幾百雙瞪著他的眼睛。」
那一刻我臉紅得比超音速機尾燈還亮。原來我一直覺得「飛行員是專業的」,卻忘了:飛機不只是飛行器,更是滿載人心的巨大鐵鳥。
��廣播的藝術:說多少才剛剛好?
從那之後,我對廣播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我知道多少就說多少」,也不是「我能少說就少說」。而是一種平衡:
·
說太多,容易露餡,反而讓乘客更恐慌;
·
·
說太少,會被誤解成「隱瞞真相」;
·
·
時機太晚,會讓人覺得「你冷血」;
·
·
時機太早,自己程序都還沒跑完,反而顯得「慌亂」。
·
這就像談戀愛——告白太早會嚇跑對方,太晚又會錯過時機。
所以我現在的做法是:
·
延誤:永遠「十到十五分鐘」,就算等三小時也分段報。
·
·
小故障:一句「我們正在處理」就夠,不必講是哪顆電腦罷工。
·
·
大故障:用詞要溫柔,不能嚇人,比如「我們需要轉降」聽起來比「我們飛不到目的地」好得多。
·
·
超大故障:請先確保你自己不會抖音破音。
·
��結語:飛行員的嘴巴,乘客的心臟
有時候我覺得,飛行員的工作其實分成兩半:一半是「開飛機」,另一半是「安撫人心」。
開飛機靠的是訓練和程序,安撫人心靠的卻是語氣、時機,甚至一點點幽默。說得好,乘客信任你,覺得自己在安全的掌控之中;說不好,他們可能當下沒發作,但落地後就會給公司送上一封長達三頁的投訴信,字裡行間充滿「憤怒」和「失望」。
所以啊,飛行員的廣播,說穿了就是一門心理學+表演學+危機公關學 的綜合實戰。
每次按下那顆小小的麥克風鍵時,我總會想:「好了,三百多人的心跳頻率,現在全靠我這張嘴了。」
這就是飛行員的另一種駕馭——不只駕馭天空,也駕馭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