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2020 年那陣子嗎?大家在藥局排隊、超商搶口罩,新聞跑馬燈整天在播。那時候我們突然懂了:口罩不是小東西,它關係到社會安定感。
問題是,疫情退去之後,產線一夕變成包袱;很多人就問:「那台灣到底需不需要口罩工廠?」——我的看法很簡單:需要,但不能再用老方法。
一、為什麼還是需要?三個關鍵理由
1) 國安層級的「安心感」下一次疫情、野火煙霧、地震塵暴、甚至醫療系統需求上升,口罩會再度變成必需品。屆時如果完全仰賴進口,一遇到他國限出口或運輸塞港,我們就被動挨打。基礎自製能力=面對不確定的底氣。
2) 供應鏈的「選擇權」
平常看起來是多一點本土成本;但危機發生時,手上那條產線就是選擇權(option),能讓政府在 72 小時內拉升供給,而不是在全球市場排隊等貨。
3) 產業升級的「應用場景」
醫療用、活性碳、防油煙、工業粉塵、運動場景、兒童/敏感族群……這些都是高附加價值的細分市場。維持一定在地能力,不只是應急,也是台灣醫材產業往上走的跳板。
二、但不能再用老方法:過去的兩大教訓
教訓 A:大量、同質、低毛利產線,退潮就見底
疫情時「全上馬、全衝量」,退潮後只剩庫存與折舊。這不是廠商不努力,而是結構設計錯了。
教訓 B:庫存治理與透明度不足
口罩有保存期與材質差異;若沒有「輪轉機制」,就會過期報廢、社會觀感差,最後被誤解成「政策浪費」。
三、別人怎麼做?四個參考座標(濃縮版)
我們不必複製,但可以聰明借鏡。
美國:戰略儲備+動員法
美國有「戰略國家庫存」(SNS),緊急時再用《國防生產法》把民間產線拉起來。優點是動員速度快、政府可簽長約穩定關鍵供應;缺點是平時維護成本高、需要跨部門協調。
歐盟:共同儲備 + 聯合採購
EU 在疫情後建立「rescEU」醫材儲備,分散在多國倉庫,搭配聯合採購壓低成本。優點是風險分散、議價力強;但大型機制程序冗長,不一定符合島國要的反應速度。
日本:補助國產、導入日常輪替
日本在口罩、醫材上對國產有定向補助,同時把「公共機構的日常採買」設計成輪替機制(定期換新、舊品實際用掉),減少報廢與爭議。優點是穩定需求;缺點是要長期財政紀律配合。
南韓:非常時期公購+實名制
高峰期政府收購多數產能、藥局實名制配售,快速把民生需求壓下來。優點是控盤力強;缺點是對市場自由度干預較深,平時就不宜長期套用。
新加坡:社區韌性+口罩可重複使用策略
平時就有國家儲備,緊急時發放可重複使用的口罩主張,搭配社區組織(CCs)快速配送。重點在平時就演練與教育,讓人民知道資源會來,不用恐慌。
四、給台灣的「新架構」:三層戰備+三個工具
A. 三層戰備藍圖
- 核心國家儲備(中央)
少量但規格最高(醫用、兒童、特規),作為 30–60 天的緩衝池。 - 在地輪替儲備(地方/公部門)
學校、長照、清潔隊、公共運輸等單位納入「月度/季度輪替」:用舊補新,FIFO,避免報廢。 - 產能待命合約(民間)
政府不必「買斷產線」,而是付 retainer(待命費)給通過資格的廠商,約定啟動條件、拉升曲線與交付 SLA。平時可接商單,戰時即時切換。
B. 三個政策工具
工具 1:Capacity-as-a-Service(產能即服務)
把「產能待命」當成服務採購,合約載明:
- 待命費(覆蓋維護/人員訓練/保修)
- 72 小時內可拉升到多少日產能
- 品質指標(BFE/PFE、活性碳規格、兒童版尺寸)
- 稽核與演練(每年實測 1–2 次)
工具 2:輪替採購(Rolling Stock)
把中央與地方的使用端串起來:每月由指定單位實際領用,政府同步補回新貨到儲備。好處是永遠維持新鮮庫存,也避免「帳上有、社會看不到」的落差。
工具 3:透明儀表板(Public Dashboard)
公開(不涉機密的)儲備覆蓋天數、輪替比率、近期採購批次等指標,設計第三方查核。透明度一拉高,信任與續航力就來了。
五、常見疑慮,我的回應
Q1:這樣不是又要花很多錢?
A:比起一次性買爆、事後報廢,付小額的待命費+持續輪替總成本更穩定,也更能通過社會檢驗。把錢花在準備與治理,而不是危機時的高價搶貨與混亂。
Q2:廠商會不會躺著拿待命費?
A:合約要有「可量測的備戰指標」:例行演練、抽測合格、SLA 達標,才支付。沒達標就扣款或汰除,形成良性競爭名單。
Q3:會不會扭曲市場、打到自由競爭?
A:平時讓市場跑、政府只維持最小必要的戰備盤;要的是韌性,不是包辦。把政府的角色從「天天買」改成「買得剛好、管得透明、動得迅速」。
六、把「需要」落到地上:三個實作案(政府 × 產業)
實作 1:餐飲與長照的「防護組合輪替」
把活性碳口罩+一次性手套+酒精打包成「行業防護包」,納入地方例行採購與輪替,真正用掉、再補回。你會同時得到在地健康與庫存新鮮兩個好處。
實作 2:年兩次的「驅動演練」
像消防演習一樣,針對各縣市做PPE 配送演練:中央下單 → 指定廠商拉升 → 物流節點分發到學校/長照/清潔隊。把流程做順,危機時就是肌肉記憶。
實作 3:合格名單+分級合約
建立 A/B/C 三級名單:
- A 級:48–72 小時可達指定產能、可承接中央訂單;
- B 級:地方案;
- C 級:補位/新進培育。
每年滾動檢核,能者上、怠惰落。
七、給企業主的位子:民間如何參與、也把生意做紮實
你如果是做醫材供應(像你賣口罩、手套、酒精),可以這樣卡位:
- 簽「待命+輪替」的框架合約
和地方政府/大型連鎖餐飲/食品工廠談Vendor-Managed Inventory(VMI):你幫他們看庫存、月度輪替,他們保證基本量。你拿到的是長期穩定現金流。 - 做「情境化解決方案」,而不是只賣單品
例:油炸小吃防護包(活性碳口罩+耐油手套+去味濕巾)。場景越明確、價值越清楚,採購決策越快。 - 用「可稽核」當你的競爭力
把你倉儲 FIFO、追溯批號、到期預警、抽測報告都做成標準化附件。政府與大企業最怕風險,你敢透明,他們就敢長約。
結語:要口罩工廠嗎?要,但要「韌性架構」
台灣不需要再回到那種「幾百條產線齊發」的日子;
我們需要的是:小而精的本土產能、可啟動的待命網、會轉動的輪替池、看得見的透明治理。
這樣安排,平時不浪費,戰時不慌亂;廠商拿得到合理報酬,人民拿得到確定感,政府也能交代。
把口罩當成「戰備與產業升級的雙重工具」,下一次不確定來臨時,台灣就不只是守住,而是更快、更穩、更有尊嚴地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