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一:FDA在政府關門壓力下,於10/2核准第二家「米非司酮(mifepristone)」學名藥
美國 FDA 在 10/2 核准私營公司 Evita Solutions 生產銷售米非司酮學名藥,成為繼 GenBioPro 之後的第二家學名供應商。該藥自 2000 年起與米索前列醇並用,用於藥物流產,佔美國墮胎方式約三分之二。此次決定卡在政府即將關門的政治噪音中完成,引發保守派強烈抨擊,批評 FDA 對藥品安全評估「走捷徑」;支持者則強調法規明定學名藥只要證明「藥學等效」即須核准,科學證據顯示安全有效。
投資筆記
醫療與政治的對話,常像兩種節拍器:一個講證據,一個講立場。當 FDA 在關門邊緣完成核准,房間忽然安靜了一下,不是因為問題解決,而是因為規則還在運作。投資角度,我們把這件事拆成三層:第一層:現金流與定價權。 學名藥的引入,對原研品牌的毛利率是直接壓力,也是推動「合約折扣」「回扣結構」重排的槓桿。對連鎖藥局與 PBM,學名競爭改善採購條件,但在州法差異、零售上架政策不明朗下,可近性≠可買到,中間的物流與法務成本會變成新的摩擦。
第二層:護城河的可遷移性。 在價值鏈上,真正能保持長期 ROIC 的,不是「政治上站哪邊」,而是合規能力+法務韌性+供應穩定。會寫 SOP、會做藥品警戒、能在多州法下維持一致供應的公司,更像「看不見的公用事業」。
第三層:錯價與時間。 政治新聞把波動拉大,卻也把估值差拉寬;我們喜歡在這種時刻找「現金流可預測、監管路徑清楚、分散產品組合」的公司,而不是去賭立場。
策略上,我們可以:
1.減少只靠單一產品政治紅利的曝險;
2.優先配置有 多品項學名線+穩定採購合約 的仿製藥龍頭;
3.對品牌藥方,關注其 專利組合與適應症擴張 是否足以抵消學名稀釋。
投資像照鏡子:最後留在帳上的,應該是可審計的現金流,而不是一時的掌聲或噓聲。
新聞二:「藥價壓力 × 關稅槓桿 × 直售平台」三合一:特朗普政府推 TrumpRx 與關稅上限,並與 Pfizer 達成降價換投資協議
9/30 起,白宮連番拋出藥價組合拳:其一,宣示 2026 年上線政府直售網站 TrumpRx,主打刪減中間商、提供折扣藥價;其二,透過關稅施壓藥廠回美投資,並與 Pfizer 達成「降價+美國投資換關稅豁免」的協議(Medicaid 採「最低國際價」,並投入高額本土研發與製造);其三,為緩和盟友反彈,美方將對歐日藥品進口 尊重 15% 關稅上限(較先前放話的 100% 大幅緩和)。消息帶動歐洲醫療保健股勁揚,市場解讀為「範圍可控、節奏可談」的政策轉向。同日,多家藥廠表態將參與直售、提供折扣,試圖在政策壓力下主動塑型新通路。
投資筆記
藥價改革像一場重新排位的筵席:誰坐在主桌,取決於他能不能把成本、通路與政治都端得上檯面。這波「直售+關稅+投資換取豁免」,不是一次性的噱頭,而是在重寫藥價與供應鏈的社會契約。
投資上,我們先問三個問題。第一,現金流的形狀會變嗎? 直售平台若成形,製藥商從 PBM/保險的折讓迷宮,拉出一部分 現金回收更直、可視化更高 的收入流;短期毛利可能受折扣影響,但費用率下降+營運資金占用降低 有機會中和。第二,護城河如何位移? 大型藥廠的製造複雜度、法規能力與品牌信任,讓它們比小型公司更能承擔直售的履約與合規;同時,本土化產能 在關稅時代成為新的「地理護城河」。第三,定價權去哪裡? 當政府坐上談判桌,單品天價的空間必然收斂;但多適應症、大適應症線、與真正的「差異化療效」會被保留溢價。
因此我們可以的做法是:
1.偏好產品組合分散+合規肌肉厚 的藥廠(能「用廣度換議價」);
2.評估本土資本開支 的投資報酬率與折舊階梯,避免為拿豁免而做低回報投資;
3.觀察直售對存貨與應收 的改善,因為 現金循環天數 的下降,對自由現金流的提升最誠實。
政策是風,但真正推動長期回報的,仍是管線質量、專利壽命、商業化效率。市場容易追逐標題,我們只追逐十年後仍然成立的單位經濟學。
新聞三:FDA核准 Jazz × Roche 肺癌「一線維持」新組合(Zepzelca + Tecentriq);小細胞肺癌迎來首個維持療法標準
10/2,美國 FDA 核准 Jazz Pharmaceuticals 的 Zepzelca(lurbinectedin) 聯合 Roche 的 Tecentriq(atezolizumab/含皮下注射版本 Hybreza),做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 一線化療後的維持治療。三期試驗顯示,相較單用 Tecentriq,該組合將疾病惡化風險降低 46%、死亡風險降低 27%;Zepzelca 定價維持先前標準(約 8,110 美元/劑)。這是 ES-SCLC 首個獲批的一線維持選項,臨床上可銜接「鉑類+依託泊苷+免疫治療」的常規誘導療程。核准同時意味著給付納入 更具可行性。此舉對 Jazz 的腫瘤版圖是重要延伸,對 Roche 的免疫治療矩陣亦構成增量。
投資筆記
醫療的進步,有時像把長夜中的燈泡換亮一點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長期侷限,如今多了一個「把疾病按住久一點」的工具。投資面,我們不把它當頭條,而把它放進 管線風險調整現金流(rNPV) 的算式裡。
第一個要點 是 可及人數 × 治療時長 × 價格 × 進入速度。ES-SCLC 的流行病學規模不若非小細胞肺癌,但一線維持的定位具有高滲透率 的潛力;皮下劑型的出現,降低醫療系統的時間成本,有助縮短採用曲線。第二個要點 是 競爭與序列:若未來後線標靶或雙免疫組合在存活上再突破,維持療法需證明能與之「接力」而非「碰撞」。第三個要點 是 商業化效率:Jazz 的商業團隊在罕見癌與專科市場具經驗,而 Roche 擁有龐大免疫腫瘤體系;聯合商業化 的邊際成本較低,對現金流轉化有利。
我們要看重的是:管理層是否把「好數據」轉譯成 保守的財測+扎實的醫療經濟學(HEOR)證據;是否把推廣資源聚焦在最有「醫師決策痛點」的場景;是否在指引中反映 給付與供應 的實際節奏。估值上,這類管線增量常被市場「一次性拉評」後迅速回歸,本質取決於 自由現金流覆蓋度 是否明顯改善。長線投資者的耐心在於:讓一個能持續把臨床邊際收益變成穩定現金流的企業,在波動裡慢慢變貴,不是因為故事,而是因為存活者偏差留下的現金更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