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50 #築壩閱讀
2025年即將迎來民歌五十周年,貍想教育以此為契機,將「雲上築壩」主題鎖定在這一重要的文化運動。首堂課,我們一同探討了**「民歌的起點」**。
一、 從吉他校園到文化覺醒
在課堂開始,學員們對「民歌」的理解多聚焦於吉他、校園、民歌西餐廳等場景,以及齊豫、三毛、李泰祥等代表性人物。透過播放不同類型的民歌,與會者們首先對民歌的樣態有了更豐富的認識。
接著,我們爬梳了民歌興起的時代背景:
- 主流的轉變:在1970年代前,台灣的流行音樂市場主要以西洋流行音樂為主。
- 文化催化劑:後因中美斷交等重大歷史事件,激發了當代青年對自身文化的覺醒,開始用音樂追尋自我文化認同。
- 推動力量:加上當時電器業者推動的校園比賽,最終讓民歌風潮在各地興起。
小編在課前以為民歌僅是娛樂項目,但在梳理資料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民歌的存在不僅是反映日常生活,它還能與詩文化結合,甚至能促使群眾團結,成為理念之歌。眾人在歌聲中,彷彿回到了那個充滿激情與追尋的年代。
二、 團結之美:民歌精神的傳承
中場休息時,我們觀看了蔡琴在第50屆金馬獎的發言和演唱。
蔡琴作為民歌時代的知名歌手,同時也是催生金曲獎的重要推手。她在典禮上除了獻唱多首經典名曲外,更向台下眾星雲集的藝人們說出擲地有聲的一句:
「團結真的很美!」
能夠有不分彼此,只想著共好的時刻,是多麼可貴!這句話,完美地呼應了民歌運動中那股追求文化自主與團結的力量。
三、 歲月流逝,精神不滅
課堂尾聲,我們回顧了幾位重要人物的歌曲與致詞:
- 民歌之父:楊弦
- 民歌之母:陶曉清
- 民歌本人:馬世芳(文章回顧)
儘管歲月流逝、時代變遷,民歌的意念與靈魂始終被傳唱著,令所有共學員為之感動。
至於如何解讀被譽為民歌終結者——羅大佑,以及創作者如何在自我主張與市場需求間取得平衡,這些更深入的探討,就留待未來幾堂課繼續抽絲剝繭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