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道青學」的第二堂課中,柴柴老師帶領學員從寫作的核心——**「立意」**學起。透過小組實作和個人作業回饋,我們不僅練習了清晰的表達,更學會了如何有意識地觀察和修磨自己的思維定勢。
課堂開場:實作、回饋與共學的力量
課堂由回顧上週小組難點開始。老師的逐一回應與引導,讓每個小組都能找到明確的下一步方向。小編觀察到,有小組組長(如璧璧組的白水)甚至課後立即在群組中敲定下次討論時間,足見**「實作」是多麼有效的學習方式!**
組名分享與表達技巧
在各組分享組名和組員介紹時,柴柴老師也巧妙地融入了表達技巧的點評:
- 璧璧組(國家一級自然風區):組名融合了每位組員的名字,體現了強烈的團隊感。
- 呆呆組:嘉弘的介紹完整詳實。老師建議他在時間內增補內容,讓報告更完善。
- 柴柴組:小千的分享清晰有條理。老師特別讚許小千的適度停頓,提醒大家「停頓」就像作文中的**「空格」**,能幫助聽眾分段吸收資訊。
老師藉此說明,課堂上的每個活動,都是在練習將口語的邏輯轉化為書面的結構。
個人作業回饋精華
在個人作業部分,老師也提供了細緻的點評:
- 宜軒:能用「首先、再來、最後」作為開頭,讓自我介紹的層次感更加豐富。
- 孟儒:清楚點出自己的特質「慢熟、執著」,並能一一舉例說明,是很棒的表達方式。
寫作的本質:溝通與修磨
老師總結道:寫作是一門與人溝通的藝術,能讓人學會如何清楚地表述自己。無論是小組實作還是課後作業,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家體驗共學比個人學習更高效。寫作是一個不斷反覆修磨的過程,我們不必追求一次完美,而是在往復的校修中,變得更趨完美。
進入立意:改變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在回顧完上週的大考評分標準(立意、結構、文采、取材)後,柴柴老師點明:儘管「文采」常被重視,但決定整篇文章高度的其實是「立意」。
1. 拆解「思維定勢」
老師透過一張圖片(哈佛畢業生因裝扮不同給人不同感受),讓大家思考:
為何同一人、不同裝扮,會給人不同感受?
這是因為我們常常陷入慣性思考(固化思維)。立意的關鍵,就是一種打破慣性、重新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
2. 學習「三層運思」建構立意
為了讓學員掌握立意的寫法,老師以國高中的範文和大考題目為例進行解說,並接著讓同學們分組實作練習**「三層運思」**的步驟。
實作結束後,老師除了給予回饋,還以紅字調整學員的句子,讓他們清晰地看出調整前後的差異與效果。
3. 拓展思考邊界:四色思考帽
除了提供句型作為立意的思考方向,柴柴老師更引入了**「四色思考帽」的工具,幫助學員們拓展自己的思考邊界**。
為了讓抽象的思考工具變得具體,老師巧妙地以生活化的例子進行說明:
- 動漫角色:《火影忍者》、《鬼滅之刃》。
- 電影元素:《哈利波特》中不同學院的服裝顏色,其實也象徵著角色的個性。
柴柴老師的取材非常貼近生活,讓學員們不僅學到了立意如何運用在寫作上,也學會了如何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思維定勢。
小編深刻體會到,柴柴老師不僅是教寫作,更在教導我們如何以更廣闊、更持平的方式思考事情,讓我們的思考模式變得不一樣了,這真是此行最棒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