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自述 》宋自遜
- 壺山居士,未老心先懶。
- 愛學道人家,辦竹几、蒲團茗碗。
- 青山可買,小結屋三間,開一徑,俯清溪,修竹栽教滿。
- 客來便請,隨分家常飯。
- 若肯小留連,更薄酒,三杯兩盞,
- 吟詩度曲,風月任招呼。身外事,不關心,自有天公管。

宋自遜,字謙父,號壶山居士,南宋後期詞人。其生平史料記載頗少,從詞作內容與風格推測,他大概率仕途失意或主動棄絕官場,選擇隱居生活。南宋後期社會動蕩,士大夫階層中不少人難以實現政治抱負,遂轉向田園、山林尋求精神寄託。宋自遜便是此類文人的代表,《蓦山溪・自述》即為他晚年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詞中毫無矯飾地展露了他遠離塵囂、淡泊自適的人生態度,是其「居士」身份與心境的集中體現。
結句直抒胸臆,點明人生態度:世間瑣碎的功名利祿、是非紛擾(身外事),皆不放在心上,相信自有上天(天公)掌管。這句看似帶有消極的「聽天由命」色彩,實則是經歷世俗磨煉後的通透 —— 主動捨棄無法掌控的外物糾纏,只專注於內心的安寧與自由,將淡泊心境推向極致。全詞意境可概括為「清閒淡泊、自然真率」,無論是景物描寫還是情感抒發,皆無雕琢之跡,如同「清水出芙蓉」。上闋的「青山、小屋、清溪、修竹」,構成一幅靜謐清幽的田園畫,處境之「閒」可觸可感;下闋的「家常飯、薄酒、吟詩、度曲」,則描繪出一段自在隨性的生活場景,心境之「淡」躍然紙上。詞中沒有壯志未酬的悲憤,也沒有對往昔的追悔,只有對當下隱居生活的滿足與享受 —— 風月可為伴,詩酒可為樂,外物皆可棄。這種意境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經過選擇的「主動歸隱」,是文人對精神純淨與內心自由的執著追求,讀來令人心生嚮往,如沐清風。
「教」在此處讀作四聲,並非現代漢語中「教育、教導」之義,而是南宋口語中常用的 助動詞,可理解為「使、讓、令」,表示「使某物達到某種狀態」的語法功能。連接「栽」與「满」,表示「栽種」這一行為的目的或結果。這個「教」字,在現代中文中會被同音字「叫」字所取代!它的用法可以參照「若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中古音,卻是用平聲,一聲!
天公,以人擬天!閩南語稱玉皇大帝為天公,暱稱天公伯,天公祖! 天帝生辰,為天公生!每年農曆初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