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矽晶圓(族群):前波行情受記憶體/板材/矽晶圓帶動,過熱時易引發加槓桿與後續去槓桿賣壓。
🔹 CCL / 高階板材(板材):伺服器功耗上升驅動長期需求;短期砍/加單雜訊提供逢低布局機會。
🔹 液冷 / 浸沒式(Immersion):散熱演進路徑最終解方候選;原本視為中繼的水冷可能演變為長期主流節點。🔹 MCL(新型散熱/封裝):被視為中長期確立趨勢,已有外資報告跟進;短期良率/時程挑戰不改方向。
🔹 MCCP(Microchannel Cold Plate):中繼散熱解方;原文點名「30177 紅所」供應;在量產節奏下優先落地以穩定出貨。
🔹 Rubin / Rubin Ultra(平台):新技術(如MCL)初期良率挑戰可能使導入節點由Rubin遞延至Rubin Ultra。
🔹 Apple(供應鏈策略借鏡):以往由分散轉集中重壓台積電的歷史作為示例;暗示NVIDIA可能採相似策略以提效。
🔹 NVIDIA:為提升良率與交付,收緊並集中化管理供應鏈;GB200/GB300延遲風險控管下,部分OEM/ODM毛利受壓。
🔹 廣達(Quanta):列名分食L10但分配相對少;仍受惠AI伺服器整機趨勢。
🔹 鴻海(Foxconn):具L11直供CSP能力、既有高階基礎;亦分食L10訂單但邊際增量不若緯創。
🔹 緯創(Wistron):由L6升級至L10帶動代工/加價收益與毛利結構改善;外資報告公開為催化;盤勢差時呈相對強勢可關注。
🔹 “hdz”供貨(原文):提及供貨緊張作為加碼理由之一;屬原文用語,強調供需吃緊。
🔹 DDR3 / DDR4(Legacy):缺貨周期中因產能撤離而易大漲;但不代表長線價值,長期仍以主流程節點產值最大。
🔹 記憶體(DRAM):供應吃緊、需求強韌;持續佈局並有加碼傾向。
🔹 HBM:無法直接寫入資料流程;凸顯SSD在工作流中的關鍵地位。
🔹 HDD:雖單價較低,但若與SSD價格接近或倒掛,可能被SSD侵蝕部分需求。
🔹 SSD:資料工作流需先落SSD再寫入HDD;相對更看好SSD需求成為核心受益;當接近HDD價格時有替代效應。
🔹 Meta(客戶傳聞):傳聞發包相關案給Marvell;仍屬傳聞性質,需後續佐證。
🔹 展瑞(紫光展銳, Unisoc):為手機SoC競爭者之一;行業競局使手機晶片廠估值難提升。
🔹 高通(Qualcomm):手機SoC競爭激烈、定價權有限;遇上先進製程漲價時毛利承壓,本益比偏低屬常態。
🔹 Marvell:市場傳聞爭取Meta裝置案;需留意TSMC N5/N3產能可得性風險,消息面易先殺後漲。
🔹 Broadcom(博通):與MTK多為不同線別之second source並非完全正面衝突;HPC/ASIC領域估值較手機SoC具溢價。
🔹 聯發科(MediaTek, MTK):與Broadcom/Marvell在不同產品線為second source;面臨高通/展瑞競爭與先進製程漲價壓力;外資降評多後留意打底訊號。
🔹 台積電(TSMC):先進製程可能調漲;對手機SoC(MTK/QCOM)毛利具壓力;亦為“上新聞≠出貨”反例。
🔹 台光電:作為“上新聞≠出貨”反例之一:長期仍強勢;新聞頻仍不必然代表見頂。
🔹 金像電:個人停損/賣飛案例:提醒重視風控與心態管理,接受錯過後續大漲的可能性。
🔹 ACN(Accenture):早期關注企業導入AI服務題材,近況提到有裁員新聞;主持人已久未追蹤,偏觀望。
單集重點
---------------------------------------------------------------------------------
07:40:臉書盈利功能初體驗與收益觀察
市場新聞:主持人分享開啟 Facebook 盈利功能的實測心得:僅上傳生活照片也能持續進帳;反映平台分潤機制對有流量帳號具吸引力,屬於創作者經濟與廣告分潤生態的市場訊號。
08:06:FB vs YT 盈利體感比較
市場新聞:對比 YouTube 與 Facebook 的變現效率:YT 月約4萬台幣、而 FB 開盈利後短期進帳更快,顯示不同平台的廣告與分潤規則影響創作者收入結構。
08:22:FB 盈利日收入估算與建議
市場新聞:估算 FB 單日約新台幣 900 元的被動收入;建議有流量者開啟分潤。此為社群平台分潤政策對創作供給與廣告市場的影響觀察。
08:39:開啟盈利不影響觀賞體驗
市場新聞:主持人認為用戶體驗不受明顯影響且可分潤,進一步強化創作者開啟功能的誘因。
09:13:行情過熱與加槓桿行為
操作原因:修正前的主因:記憶體、板材、矽晶圓族群走強帶動情緒,投資人擴大槓桿與持倉,為後續回檔埋下風險。
09:34:回檔時的降槓桿機制(台美一致)
股票操作:台股與美股在回檔時皆出現去槓桿與砍部位的行為模式;說明流動性退潮下的技術性賣壓擴散。
09:56:回檔後的自我檢討與風控門檻
操作反思:提出檢核標準:單次修正若吃掉>1個月報酬,代表槓桿過高或情緒化加碼;應收斂槓桿、調整節奏。
10:16:本週槓桿回穩與動態調整
股票操作:經歷上週被迫砍倉後,本週恢復常態槓桿,改以盤中動態微調,降低集中風險。
10:34:逆勢強勢股的觀察框架
股票操作:提出篩選法:普跌時辨識相對強勢標的作為觀察與布局對象,但仍強調聽眾需自行判斷、承擔風險。
10:56:提及標的:緯創(外資報告催化)
提及標的:標的:緯創(Wistron)。催化:外資報告公開化,使既有傳聞被放大、提高關注度;推測關聯題材為伺服器/AI 代工供應鏈。
11:16:謠言階段與股價表現
市場新聞:指出市場常在『謠言 → 成真』前的階段出現最大漲幅;消息落地後漲勢趨緩。投資上需留意傳聞期間的價格反應與風險。
11:35:供應鏈設計變更造成真偽訊息
市場新聞:產品在量產導入與良率改善過程會頻繁調整設計,引發市場對消息真偽的誤判,屬供應鏈常態。
12:06:外資報告:供應鏈層級提升至 L10
市場新聞:外資報告指 AI 伺服器供應鏈由 L6 升級至 L10,代表代工深度與價值鏈地位提升,對相關 OEM/ODM 構成利多。
12:25:NVIDIA→板卡→OEM/ODM→伺服器→CSP
提及標的:梳理供應鏈:NVIDIA晶片 → 板卡 → OEM/ODM 系統整合 → 機櫃解決方案 → CSP 客戶,顯示 OEM/ODM 價值提升。
12:42:鴻海具 L11 直供能力、緯創歷史多在 L6
提及標的:鴻海具更高階系統整合與直供 CSP 的能力;緯創過去多為 L6,但曾參與 DGX 系統,顯示向 L10 升級的基礎。
12:57:L10 訂單分配:緯創、鴻海、廣達
市場新聞:外資點名三家分食 L10 訂單,其中緯創與鴻海比重較高,廣達相對較少。
13:13:緯創 L6→L10 帶動代工與加價收益
提及標的:緯創由 L6 升級至 L10,新增料件採購與系統組裝價值,代工費與加價空間擴大,屬中期成長動能。
13:34:L10 提升市佔與毛利結構
操作原因:升級至 L10 使廠商同時取得零組件議價與系統組裝收益,帶動市佔與毛利結構改善,構成看多邏輯。
13:56:鴻海與緯創:雙方皆受惠但基期不同
提及標的:鴻海既有高階供應基礎,邊際增量較有限;緯創屬層級升級,邊際成長更可觀,兩者皆在正向循環。
14:14:技術面領先基本面訊號
股票操作:緯創於報告前走強,顯示技術面可能提前反映消息面;對無基本面資訊優勢的投資者具實用性。
14:44:盤面弱勢中尋找相對強者
股票操作:在大盤走弱時觀察異常強勢股作為訊號來源;緯創為案例,提示『強於大盤=潛在基本面變化』。
15:02:AI 伺服器產業升級趨勢
市場新聞:AI 伺服器製造流程標準化、整合度提高,供應鏈層級普遍上移,是中期產業趨勢。
15:18:NVIDIA 供應鏈集中化管理
市場新聞:為改善良率與維運效率,NVIDIA 可能集中訂單於少數高品質供應商,優化品質與毛利。
15:51:類比 Apple 重壓台積電策略
市場新聞:以 Apple 分散→集中供應的歷史作比,說明 NVIDIA 可能採取集中化策略以提升整體產能品質與利潤。
16:07:MCCP(microchannel cold plate)供應
提及標的:提出 MCCP 作為短期過渡解決方案,供應鏈點名『30177 紅 所』參與(散熱板相關)。
16:07:MCL 良率挑戰與 Rubin 時程影響
市場新聞:新散熱/封裝技術面臨初期良率,高階 GPU 平台(Rubin)導入節點可能後移至 Rubin Ultra。
16:36:液冷(immersion)作為最終解方可能性
市場新聞:散熱技術路徑由傳統→水冷→浸沒式(immersion),長期看 immersion 可能成為資料中心散熱最終型態。
16:52:水冷「中繼解方」可能演變為長期大解方
市場新聞:主持人以水冷散熱為例:原本被視為過渡的『中繼解方』,在實務中可能長期化,類似於LED產業曾出現的情形。提醒留意過渡技術成為主流節點的機會。
17:09:MCL 是未來趨勢,已有外資報告跟進
提及標的:MCL(新型散熱/封裝相關解決方案)被視為確立的中長期方向;外資研究報告已開始覆蓋,提高市場能見度與預期。
17:24:生產卡關 → 採折中方案
市場新聞:技術落地過程可能因良率/產能瓶頸而出現過渡性替代設計,短期拉長導入時間但利於出貨穩定。
17:41:MCCP 中繼散熱與 L6→L10 產線策略
提及標的:MCCP 作為中繼散熱以確保量產節奏;並配合產線從 L6 升級到 L10,顯示供應鏈端對交期/良率零容忍。
17:59:NVIDIA 收緊供應鏈:GB200/GB300 延遲風險控管
市場新聞:為避免再度延遲,NVIDIA 對關鍵物料與代工更集中化管理,預期部分 OEM/ODM 的客製化空間與毛利被壓縮。
18:28:AI Server OEM/ODM 毛利受壓風險
操作原因:投資提醒:供應鏈權力上移至大型整機廠與原廠,傳統靠 L6 客製加價的商业模式面臨擠壓,須評估獲利結構變化。
18:48:散熱新品項時程遞延:偏中性解讀
市場新聞:散熱/新料件導入延後以換取量產穩定,屬策略性排程,非長期基本面轉弱。
19:04:短空長多:MCCP 作為中繼、長線仍看好
操作反思:雖短期結構調整帶來負面影響,但中繼散熱的導入維持長期成長邏輯不變,偏多看待。
19:21:伺服器功耗上升 → 散熱/板材長期受益
提及標的(推測):底層邏輯:功耗升→散熱與高階板材(CCL 等)結構性需求增。短期雜訊(砍/加單消息)提供逢低布局機會。
19:41:訂單雜訊頻仍:基本趨勢仍在
市場新聞:客戶端短期拉貨節奏反覆,但不改高功耗驅動的長期升級循環。
20:14:緯創、鴻海等納入 L10 → 利潤集中化
提及標的:主要整機廠(如緯創、鴻海)承擔 L10 階段,價值鏈向上集中;中小廠商只剩安裝服務的薄利空間。
20:32:供應鏈政策仍具可變性:須動態追蹤
操作反思:企業策略會隨技術/市況調整;投資需持續追蹤研報與一手資訊,避免路徑依賴。
20:55:投資需動態調整而非預言式押注
操作反思:反對『一次判定未來』的投資思維,建議以動態更新假設的方式管理部位。
21:17:最新題材(MCL、MCCP)可能驅動輪動與績效
市場新聞:MCL 與 MCCP 成為短中期觀察重點;隨更多報導釐清,相關供應鏈公司可能受益。
22:44:SSD/HDD/HBM 存儲鏈位置與需求
提及標的:點出資料/影像工作流:HBM不可直寫→需先落地SSD→再至HDD;推論SSD為需求爆發的核心受益,相對HDD更具成長性。
23:07:SSD 價格與 HDD 替代效應
市場新聞:當SSD價格下探接近HDD,存在以SSD替代HDD的需求轉移;留意價格倒掛觸發的結構性變化。
23:23:記憶體/SSD 佈局與加碼理由
操作原因:看好記憶體/SSD趨勢,主因供應吃緊+需求強;已持續佈局與加碼。
23:40:DDR3/DDR4 漲勢與產能錯配
市場新聞:缺貨週期中,legacy規格因產能撤出反而易上漲;短線漲幅未必代表長線價值。
24:02:主流產線價值與長線報酬
操作反思:雖然主流節點漲速不如legacy,但長線創造最大產值,是中長期配置重心。
24:18:新手以指數為起點
股票操作:對初學者建議先用指數產品建立市場感與方向感,避免過早重倉個股。
24:38:問題品質與學習效益
操作反思:重點應放在可複製的學習與框架,而非他人績效比較;提升提問品質以提升投資成效。
25:04:題材→突破→進場 的資金效率
股票操作:策略為題材觀察→技術面突破→順勢進場;重視成交與資金擁擠度。
25:26:產業情報即 Alpha
操作原因:一手產業鏈資訊(如製程用氣體)比公開績效更具投資價值,是核心決策依據。
25:45:少看他人績效,多看可賺錢的資訊
操作反思:聚焦能改變決策的關鍵資訊,忽略無助於績效的八卦/比較。
26:04:前瞻研究的報酬
操作反思:提早建立投資論點並等待驗證,可獲取超額報酬;時間點難抓但方向重要。
26:20:投資者心理與內容偏好
操作反思:多數投資者偏好輕鬆內容而忽視關鍵知識;能長期抓重點者競爭力更強。
26:37:抓關鍵、避開無效知識
操作反思:將注意力集中於能改善決策的知識,降低雜訊影響。
27:06:新聞≠出貨的反例:台積電/台光電
市場新聞:大型權值/龍頭股上新聞頻仍但長期走勢仍趨強,打臉“上新聞=出貨”迷思。
27:22:熱門題材與短線風險
市場新聞:短線需警惕過熱與回檔風險,仍可於結構中篩選優質切入點。
27:50:方法論多樣:技術面也能成功
股票操作:市場多種方法皆可行;重點在於紀律與適配自己的優勢。
28:09:不設TP,順勢看線
股票操作:以趨勢/技術線為出入場依據,不預設固定目標價,強調順勢而為。
28:25:目標價100元股票從20漲到80再跌回30
股票操作:主持人以實際案例說明目標價設定的風險,強調不要被停利點或目標價限制住操作彈性,應隨線型調整。
28:46:台美股停利策略差異
操作反思:主持人反思自己在台美股的停利策略,美股少停利導致回檔幅度大但抱得久收益高,台股多框配置加減碼降低回檔。
28:46:美股回檔承受度高收益更大
操作原因:主持人指出美股抱得久、敢吃回檔是收益高的原因,台股缺乏5倍10倍股,投資人過早賣出錯失大波段。
29:10:投資心態建議
操作反思:主持人提醒未釐清投資方法前不要進場,以避免心理與財務受傷。
37:12:聯發科展望與競爭格局
提及標的:回應對聯發科(MediaTek)的提問:與博通(Broadcom)、Marvell、高通(Qualcomm)、展瑞(Unisoc)在不同領域競爭;同時面臨台積電(TSMC)先進製程可能漲價的壓力。
37:29:晶片產品線與供應鏈互補
市場新聞:聯發科與博通多屬不同產品線與市場區隔,呈現『第二供應來源(second source)』的多源供應策略,並非單純正面競爭。
38:02:Marvell 與 Meta 供應案的市場傳聞
市場新聞:指出屬於市場傳聞(小作文),反映 AI/ASIC 供應鏈競爭敘事;尚未有確證。
38:19:Marvell 產能可得性疑慮
操作原因:即便宣稱多項設計勝出,若 TSMC N5 產能緊張,實際出貨可能受限;基本面端的『產能瓶頸』可能成為反轉訊號。
38:37:製程轉換與消息面反轉
操作反思:晶圓製程由 N5 → N3 的遷移造成短線錯殺,常見先殺後漲的『消息面—基本面』修正循環。
38:55:先進製程漲價對手機晶片毛利的衝擊
市場新聞:先進製程(如 N3/N5)調漲時,手機 SoC 廠(MTK、QCOM)難把成本轉嫁客戶,毛利承壓。
39:10:手機晶片產業評價為何偏低
提及標的:與 HPC/AI 晶片相比,手機 SoC 競爭激烈、溢價能力弱,因此 QCOM/MTK 等本益比偏低。
39:28:外資降評潮與打底機會
市場新聞:對聯發科的降評與傳聞在崩跌前已流傳;訊息出盡後若見量價打底,可能出現反彈契機。
39:43:傳聞出盡後的可能反彈
操作反思:延續前一段結論:利空出盡後若形成底部結構,常見短線反彈窗口;屬於操作型觀察。
45:01:消防雙寶爸投資配置
提及標的:聽眾分享投資策略:台股大盤佔40%,美股科技巨頭佔60%,長期持有4年以上績效不錯,強調金錢價值在於買回時間與專注力。
45:18:健康與家人提醒
操作反思:強調在專注投資與工作之餘,也要兼顧健康與家人,珍惜當下的生活與所擁有的事物。
46:24:詢問 ACN 看法
提及標的:聽眾詢問 ACN(公司代號/名稱)近況與看法,主持人回應表示很久沒追蹤,指出早期曾跟進此公司,當時參與或關注該公司在 AI/企業導入相關服務的投資波段。
46:24:ACN 與 AI 導入服務討論
市場觀點 / 市場新聞:主持人認為 ACN 曾在協助企業導入 AI 工具上受關注(早期有做一波),但隨著市場成熟與技術變化(如 prompt engineering 的興起),ACN 可能喪失部分定位,市場追蹤熱度下降。這屬於公司定位與行業轉型的市場觀察。
48:16:停損與賣飛的個人案例
股票操作 / 操作反思:主持人談到曾因健康或其他理由在低點停損或賣出(例:金相電),有時此舉避免更大損失;但也提到有些個股後續暴漲(破千),反映投資中頻繁出現的兩難(風險控制 vs. 錯過暴漲)。
48:16:個人過去持股實例與賣掉時機
股票操作 / 操作原因:主持人分享過去追蹤並早期賣出的個人經驗:曾持有某標的(節目中常提到的公司)並在感覺已反應後賣出,後來該股大幅上漲。這段說明交易心態(賣飛)與時機判斷,對投資操作有示範意義。
48:16:ACN 最新新聞:裁員報導
市場新聞:主持人提到看到新聞報導 ACN 近期有大量裁員(或組織調整),這可能為公司基本面或市場情緒帶來影響;主持人表示目前未深入注意到其他特別訊息。
48:16:賣飛心理與檢視歷史持股
操做反思 / 心理面:主持人反思賣飛(賣早)的心理,建議檢視過去賣掉的標的來理解決策模式,並提醒投資人避免只記得過去成功或失敗的一面。強調長期持有等待表現、以及如何從賣飛經驗中調整心態與操作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