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蘿拉快跑》劇照
編劇兼導演湯姆提克威的德國電影《蘿拉快跑》,是一部面向大眾觀眾的實驗電影,充滿動感與活力,於1998年推出後,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有頗高的知名度,並獲得德國電影獎最佳電影、日舞影展觀眾票選獎等等,此片雖不是提克威的首部作品,但讓他一炮而紅,並走往國際發展,後來執導了《香水》、《黑暗金控》、《雲圖》與《梭哈人生》等等。
《蘿拉快跑》故事本身很單純,有天中午,Lola(Franka Potente)接到一通男友Manni(Moritz Bleibtreu)的電話,她必須在20分鐘內籌到十萬馬克,否則男友小命難保。Manni相當悲觀,但Lola堅持要Manni等她,她一定會完成任務。
《蘿拉快跑》劇情內容相對淺薄,觀眾沒有時間去了解更多Lola的內心世界,她的一切建立在她的動力與生存本能。本片真正的價值,來自超越傳統的說故事方法,創新的剪輯技術,不時摻入想像或卡通,並加入命運與機緣的影響,搭配令人瞠目結舌的視覺效果和震撼的配樂,整部片彷彿有自己的脈搏,以狂熱、不拘一格的態度以及純粹的腎上腺素,展示關於愛情、承諾和命運的力量。
《蘿拉快跑》劇照
故事以非線性形式展開,顯示Lola探索的三種可能版本,每次旅程都會略有變化。當一個版本失敗時,在一小段紅色調的「過場」談話後,依照電玩邏輯重新開始,彷彿Lola在接到Manni電話時,按下了「儲存遊戲進度」那樣。這可算是對蝴蝶效應理論的電影演繹,不過,在此Lola是控制命運的人。
「重複過同一段時間」,在電影世界裡並不算什麼新發明,但導演高明之處在於如何令它仍然新鮮有趣,觀眾不會厭倦看到電影再次開始,會好奇這回故事如何發展,有哪些微小的事件會讓一切偏離軌道,時間、事件和選擇都會改變結果。例如,在Lola父親和他的情婦的談話中,Lola到達的確切時刻,就導致了幾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片裡還有一個生動的手法,是當Lola遇上陌生人之後,畫面以短短幾秒的幾張快照,總結該人物的一生,呈現Lola不同的行動或互動如何改變別人的命運,傳遞生命本身的隨機性和脆弱性。
《蘿拉快跑》的成功關鍵,是Franka Potente飾演的女主角Lola,她頭髮染得鮮紅,加上幾乎都在奔跑,那股動力與專注力成為非常強烈的視覺印象,彷彿她以一種瘋狂又純粹的信念在看待營救男友的使命,飾演Lola的Potente,有聰明堅毅的眼神,身體有力量也有速度,讓人相信當她尖叫時,真的能讓玻璃碎裂。
《蘿拉快跑》的精神很簡單——不斷前進,尋找答案,尋找可能性,即使故事單純,但那股決心鑄造命運的浪漫,相當有感染力,成為難忘的觀影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