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行者保羅》劇照
挪威編劇兼導演Kristoffer Borgli的第一部英語長片《夢行者保羅》,找來尼可拉斯主演,探討現代的「名氣」代表的意義與負擔,還有集體輿論造成的影響。
不起眼的大學教授Paul(尼可拉斯凱吉),突然開始出現在其他人夢中,這現象太奇特,令他頓時成為大紅人,然而之後的某些變化造成輿論轉向,對Paul的人生造成巨大可怕的後果。
Paul起先出現在女兒夢中,但是個很糟糕的情況,他女兒不知理由地飄上天空時,Paul竟自顧自地掃樹葉,完全沒想幫忙;後來他的前女友也說到自己夢見他,當時她朋友被車撞而重傷,Paul在那兒出現卻冷眼旁觀;之後Paul發現他也出現在許多陌生人的夢裡,夢境各異,但相同的是,他都是毫無作為地站在旁邊。這諷刺地反映出Paul在現實世界中的位子:一個沒用的人,一個旁觀者。讓他突然爆紅的原因,不是因為那本他一直計畫想要出版的書(關於螞蟻習性研究......連他要出書的主題都暗喻著渺小),而是因為他被動地參與了別人的世界。

《夢行者保羅》劇照
Paul在他人夢裡的「強制出現」,與我們真實世界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相輝映,這年頭上個臉書都會被硬推一些沒訂閱過的內容,不想知道都不行,而Paul的狀況令他成為最好的廣告載體,紐約的公關公司因此找上他,但這未能成為Paul扭轉命運的好機會,反而將他的缺點全暴露出來。
Paul是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他就算清醒地待在現實中,仍對周遭感到困惑,亦不知自己的平庸,屢屢表現出優越感與自戀。而他最大的悲哀,是他想要的比自己能實現的多很多,他註定要成為一個失敗者,因為他想成為一個不是他的人,而這種揮之不去的慾望使他無法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當Paul與公關公司開會時,他無法識破對方的操縱,也不明白自身的匱乏,他將人們的好奇心誤解為敬重的表現,這在現實中是危險的。
更慘的是,Paul的15分鐘成名機會,很快就演變成噩夢,因為Paul開始在別人的夢中追殺他們,於是大家在現實中厭惡、排擠Paul,而Paul對此無能為力。這部分劇情,也反映現代人常會為自己沒做的事情而被討厭,尤其網路興起後能快速傳遞不利於某人的看法、甚至是謠言,輿論情緒一旦被帶起來,是有理說不清的。
《夢行者保羅》的劇情設計與現今網路時代與網紅現象相呼應,頗有意思,不過,有時候這部作品像是一部不完整的電影。許多概念只有稍微點到,沒能深入探討,例如Paul與女兒的關係描繪太少,以及後段轉成取消文化的暗喻時也只觸碰到表面,結尾拋來的「置入式夢境廣告」顯得突兀,Paul的結局也有些倉促。但《夢行者保羅》仍然有很多值得推薦的地方,它尖刻有趣,導演善於在緊張之中加進幽默,而劇情設計令人對於當代的社交噩夢有更多想法。

《夢行者保羅》劇照
尼可拉斯凱吉的表演相當精采,他既飾演Paul、也要飾演他人夢中的Paul,尤其在Paul與公關公司助理Molly的一場失敗的性愛戲中,兩種身分頻繁轉換,而尼可拉斯凱吉游刃有餘。在他的平庸之中總是帶著一股溫柔的悲傷,即使人很不討喜但也能令觀眾產生共鳴。Paul是個無趣的角色,但凱吉能在每個小細節上做出一些有趣的詮釋,以及特殊的喜感,用赤裸裸的痛苦來表演喜劇,令人想起他在《蘭花賊》的精采演出。
另一方面,Paul莫名出現在許多人的暴力夢境裡,也可解讀為對迷因化的「凱吉之怒」的模仿。尼可拉斯凱吉曾表示,對自己的表演在大眾文化裡成為搞笑迷因感到不滿,因此《夢行者保羅》裡Paul對作夢者/陌生大眾的困惑及委屈反應,用在凱吉本人身上也不為過,畢竟他非常認真對待自己的表演,卻發現自己整套演出裡頭情感最激烈的部分,常被挑出來當迷因、呲牙裂嘴地像個瘋子。
《夢行者保羅》不算是完美作品,但導演Borgli的前作《我恨我自己》(Sick of Myself)與本片的切入角度、主題與手法,都讓我覺得很有趣,期待他推出更為成熟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