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劇照
2025年柏林影展開幕片,是《蘿拉快跑》導演湯姆提克威的《光》。這是一部優點與缺點都很明顯的作品,可能會引來兩極評價。
本片以繁華的柏林為背景,描繪一個疏離的德國中產家庭。Engels一家的成員有父母Tim Engels(Lars Eidinger)與Milena(Nicolette Krebitz)、17歲雙胞胎Jon(Julius Gause)與Frieda(Elke Biesendorfer)、以及Milena過去與肯亞同事生下的7歲孩子Dio(Elyas Eldridge)。這家人請來敘利亞裔幫傭Farrah(Tala al Deen)幫忙家務、照料孩子,雙方對彼此的生命產生重要影響。
Tim在廣告公司上班、以「覺醒」形象幫企業做行銷,Milena則致力將藝術帶到肯亞的村落、正焦頭爛額地為劇場建設經費傷腦筋,Jon老是窩在房間裡玩VR遊戲,叛逆的Frieda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常與朋友流連夜店吸毒。這一家四口關係相當疏遠,在電影的開頭,他們家原本的女傭,在工作時因中風死亡了好幾小時,竟都沒人發現,更諷刺地強調這一家人有多麼無視自己以外的世界。《光》讓觀眾沉浸在當代生活的混亂之中,片中不斷在下雨,帶來陰鬱的氛圍,Engels一家由懷抱理想主義但精疲力竭的父母、以及麻木冷漠的孩子組成,每個人都忙著做自己的事情,對其他人不屑一顧,這個功能失調的家庭成為整個德國的隱喻。
整部片不只有寫實敘事,還有由動畫、音樂劇等等形成的奇想,近三個小時的片長裡有好幾個精心拍攝和編排的場景及華麗視覺。導演野心非常大,混合許多元素,從每位主要角色乃至國際政治的問題都相當龐雜,藉此探討許多種議題例如社會不公、階級壓迫、生態問題、多元文化、身份危機和當今國際社會的道德責任等等,不過,導演彷彿怕觀眾不懂,常常混入冗長、慷慨激昂的獨白,而結局將重大轉折加入政治色彩的方式也嫌粗糙,缺乏細膩隱晦的精妙手法。
在電影最後段相當重要的Farrah一角,曾是心理治療師,不過身為敘利亞難民的她沒法在德國拿到執照,因此選擇替人打掃。她不時使用頻閃燈來治療自己,閃爍的燈光向大腦發送信號,改變一個人對現實的感知,甚至能讓人與過去相連、展望未來。她的過去帶給她極大創傷,這部分會分散在電影的不同段落透露,當較為完整的答案在片尾揭曉時,帶來極大的情感衝擊,至少我觀影時完全被震撼到了,可惜的是Farrah一路被描繪得太神奇,她充滿同理心,跟每位主角家庭成員都能傾聽與溝通,幾乎不像個真人,更像是過時敘事手段「神奇黑人」的變體,削弱故事的強度。

《光》劇照
不過,《光》也有許多值得一看的元素,例如我很喜歡片中各式奇特的、反映內心的舞蹈,尤其是男主角Tim的。他感覺被妻子冷落與無視、他的不安全感都沒人關心或注意,於是在屬於Tim的舞蹈裡,包括了他需要穿過在健身房裡一堆上空男人的段落,深刻反映出他的危機感與渺小,害怕自己老去凋零,這段安排也令人想起《紳士愛美人》裡面珍羅素穿過一堆半裸奧運男選手的片段,兩者在視覺上有相似之處但帶來的意涵卻是如此相反。
另外,我也喜歡導演如何突顯種族問題、以及戳破某些歐洲白人的自我感覺良好泡泡。Tim在公司說得一口好理念,但年輕點的同事對他的點子其實頗為冷淡;Tim後來甚至被裁員,原本的工作交給兩個亞裔女性;他面試其他工作時則感覺到自己機會渺茫,畢竟其他競爭者是年輕人、女人、有色人種等等,面對這些挫折,Tim願意忠於自己年輕時的左派理念,承認自己該放下白種男人優勢,優雅退場,然而這種餘裕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的。

《光》劇照
Milena的白人救世主情節也被現實打碎,她心心念念的肯亞案子,最後是由肯亞當地人自行解決了所有問題,根本不需要她,而她後來與Dio的肯亞生父深聊的時候,也才明白對方在柏林配合她時並不快樂、想回去長居肯亞,對方並提到Milena在肯亞時,從來不是真正融入與理解對方文化。
這一對夫妻充滿白人的罪惡感,自以為正透過工作來讓世界更美好,但他倆真的需要停止假裝自己在為其他人做好事,停止自戀與自我感覺良好,並意識到該花更多時間處理自己家的狀況,以免製造出更多的問題年輕人。
其實跳出劇情來看,《光》本身也有點「自我感覺良好」,某些試圖宣揚的理念過於陳腔濫調,不過片中幾段奇想段落的視覺安排確實精彩,劇情也有不少出乎意料之處、甚至有「解謎」的懸疑感,演員的表現亦是超高水準,所以仍是很值得一探究竟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