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門診中,許多看似年輕、體態正常的病人,卻出現血糖不穩、疲倦、脂肪肝或月經不規則的問題。當抽血檢查顯示胰島素偏高,大家常露出驚訝的表情:「我沒有很胖啊,怎麼會這樣?」事實上,胰島素阻抗的形成,遠不只是「吃太多糖」那麼簡單,而是長期的生活習慣出問題所導致,尤其是三大地雷:久坐、晚睡與亂吃。
一、久坐的代謝陷阱:肌肉不用,胰島素白忙
當我們長時間久坐,身體表面看似安靜,實則正在默默積累一場代謝危機。肌肉,是人體內消耗葡萄糖最主要的器官之一,平時無論是走路、爬樓梯、提東西,甚至只是站著,都能讓肌肉啟動對血糖的「接收機制」,讓胰島素只需要少量分泌,就能有效把血糖送進細胞轉化為能量。然而,一旦久坐成為日常,大腿、臀部等大肌群處於長時間無動作的狀態,肌肉細胞的胰島素受器會開始「懶惰」,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得遲鈍。這就像是快遞到了門口卻沒人開門,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只能滯留在血液中。身體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就會不斷催促胰臟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來「敲門」,久而久之形成高胰島素血症,進一步導致胰島素阻抗惡化。
此外,久坐還會影響血液循環,讓脂肪特別容易堆積在腹部與內臟周圍,這類「內臟脂肪」本身就會分泌促進發炎的物質,加重胰島素的功能障礙。更有研究指出,即使你每天固定運動30分鐘,如果其他時間大多數都是坐著,胰島素的敏感度仍不如一整天維持一定程度活動的人。
因此,「久坐」絕不是一件無害的事。它就像一種看不見的慢性壓力,逐步癱瘓我們的代謝系統,尤其對胰島素來說,是一種被迫不斷「補位」的負擔。哪怕只是每坐一小時就起身活動3分鐘、午餐後散步10分鐘,都是給肌肉重新啟動、幫助胰島素「工作」的機會。這樣的小動作,可能正是你遠離胰島素阻抗的第一步。
二、晚睡的荷爾蒙失調:熬夜讓胰島素發瘋
當夜深人靜、萬物進入休息狀態,人體內也開始進行一場精密的荷爾蒙協奏曲。這些調節血糖、食慾、情緒與能量的荷爾蒙,仰賴穩定的生理時鐘和充足的睡眠來協調運作。然而,當我們習慣晚睡、熬夜甚至日夜顛倒,這套原本有序的內分泌系統,便開始混亂失調,首當其衝的,就是胰島素的穩定性。
首先,熬夜會讓皮質醇——我們熟知的「壓力荷爾蒙」——在白天該下降的時候仍然維持高檔。皮質醇過高會促使肝臟釋放更多葡萄糖進入血液,進而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來應對血糖上升。而長期的皮質醇偏高,會讓身體一直處於「戰備狀態」,加快胰島素消耗與失效速度。
再來,晚睡也會干擾瘦體素(leptin)與胃泌素(ghrelin)的平衡。瘦體素負責告訴大腦「我飽了」,而胃泌素則傳遞「我餓了」的訊號。當我們熬夜,瘦體素下降、胃泌素上升,導致即使吃了東西仍感覺不飽,進而容易陷入宵夜、暴食等高熱量、高升糖飲食行為,這不僅造成體脂肪增加,也會強烈刺激胰島素分泌。
此外,睡眠不足本身就會讓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研究顯示,僅僅幾晚睡眠縮短到每晚4–5小時,就足以讓年輕健康人的胰島素作用力降低達30%以上,等同於短時間內把代謝年齡推進好幾歲。
這些生理變化不會馬上讓你感到不適,但它們會悄悄打亂你的代謝節律,讓你越睡越晚、越吃越多、越來越累,然後再進一步惡化胰島素阻抗,陷入「睡不好→吃過多→胰島素高→代謝更差→睡更不好」的惡性循環。
打破這個循環的關鍵,不是從藥物開始,而是從「睡眠修復」下手。每天固定時間上床,營造低光、低聲的睡前環境,避免夜晚使用3C裝置過度刺激大腦,這些看似簡單的習慣,就是保護胰島素功能最基本但最強大的武器。
三、亂吃的胰島素風暴:不只是甜食,還有吃法問題
當我們想到「飲食造成胰島素問題」,大多數人第一個念頭是「是不是吃太多糖?」但事實上,引發胰島素阻抗的真正危機,不只是食物本身的內容,而是整體的飲食模式與節奏——也就是我們怎麼吃、何時吃、吃得是否規律。亂吃,才是讓胰島素陷入風暴的真正原因。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充滿「高升糖陷阱」:早餐隨便吃個麵包、奶茶或根本不吃;午餐在辦公桌前匆匆解決;下午嘴饞來點餅乾、蛋糕;晚餐大吃一頓後又習慣加個宵夜。這樣頻繁而高碳水、精緻化的飲食型態,會讓血糖一整天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每一次血糖上升,胰島素就被迫出動,久而久之變成「全天候待命」的狀態。
尤其是「吃得不定時」與「暴食」的組合,對胰島素來說更是沉重打擊。當你一天只吃兩餐,卻每一餐都吃得非常飽,而且集中在短時間內完成,身體會視之為一種「生存壓力」,因而儲存更多脂肪作為備用能源,同時胰島素也會大量分泌來處理這些突如其來的大量血糖。長期下來,細胞對胰島素開始產生「鈍感」,導致血糖不易降、胰島素越分泌越多,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一種常見的亂吃型態,是「情緒性進食」與「報復性進食」——白天工作壓力大、沒時間好好吃飯,晚上回家後補償性地大吃特吃。這種在夜間進食大量高碳水的行為,不只打亂血糖節律,也擾亂胰島素與其他荷爾蒙的夜間休息期,讓代謝陷入混亂。
更可怕的是,這些亂吃行為經常與久坐、晚睡綁在一起出現,三種壞習慣聯手,對胰島素系統造成三重壓力。這也說明了,許多「看起來不胖」但實際胰島素早已超標的人,其實問題源自於生活節奏的全面失衡,而不是單一飲食內容。
要讓胰島素恢復穩定運作,不是完全禁止糖或碳水,而是重建有節奏、低刺激、充滿營養的飲食模式。規律進食、避免宵夜、減少精緻澱粉、多攝取原型食物,才是讓胰島素重新呼吸的關鍵。
四、改變從小處開始,每天選擇不一樣的自己
每天清晨醒來,我們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繼續昨天的慣性,或是做出一個新的選擇。對抗胰島素阻抗,從來不是靠意志力硬撐,也不是靠一天斷糖斷碳的極端做法,而是從無數個看似微小但關鍵的「日常選擇」開始。你所忽略的每一個小決定,其實都在影響你的胰島素表現——它不是命運,是可以被你一手調整的開關。
比如說,當你坐著工作超過一小時,是選擇繼續久坐,還是起身走到窗邊、做個深蹲?這幾分鐘的活動,不只讓肌肉重新啟動胰島素受器,也幫助血糖從血液進入細胞,就像是按下了代謝的重啟鍵。
又或者,晚上到了十點,是打開下一集影集、拿出零食當宵夜?還是選擇準時上床,讓荷爾蒙進入夜間修復的節奏?這個決定,不只是對大腦好,也是對胰島素的溫柔守護。研究顯示,只要多睡一小時,就能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更進一步地,當你在早餐前打開冰箱,是選擇果汁與白吐司,還是準備一些蛋、酪梨或無糖優格?這不只是選擇今天的食物,也是選擇一整天血糖與能量的穩定性。你吃下的第一口,就為胰島素定下基調。
這些行動乍看不起眼,但它們堆疊起來,就是一個新的生活節奏——一個幫助胰島素不再疲於奔命、讓代謝逐漸回到正常的健康循環。重點不是完美,而是每天都做出「比昨天更靠近健康」的選擇。
當你開始意識到,每天都有機會選擇不同的自己,你就已經踏上逆轉胰島素阻抗的路途。不是一下子做出劇烈改變,而是每天讓自己多一點覺察、多一點行動,這條路雖慢,但會穩穩帶你走向真正的健康。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