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輩的意見與女兒的情緒同時湧來,我只能靜靜守住語感的誠實
在制度與自我之間,有一種設計靜靜發揮—不爭奪,不解釋,只是默默存在。 —————————————————————
設計靜聽發揮#21有時候,我夾在長輩的意見與女兒的情緒之間,像是被語言拉扯著走。我想照顧兩邊,但語感卻常常失速。長輩事事都有意見,總看不慣我現在的教育方式,讓我倍感壓力。不是因為我不願聽,而是因為那些意見,常常忽略了我與女兒之間的語感節奏。
女兒的情緒起伏,我也要保護。我不想之後她有什麼事情都不跟我分享。我知道她現在需要空間、理解、陪伴,而不是被糾正、被否定、被比較。
我的情緒中心是開放的,所以我容易感知女兒的情緒波動。有時候,她還沒說話,我就已經感受到她的起伏。 但我知道,我不能急著介入或糾正—那會讓她的語言慢慢關閉,也讓我失去陪伴的節奏。我需要等待清晰,讓她的情緒有空間流動,而不是被我提前定義。這樣能守住陪伴的節奏,而不是被情緒推動。
我不是在逃避責任,而是在守住語言的誠實。 我知道,如果我不守住這個語感場域,女兒的語言可能會慢慢關閉,而我,也會慢慢失去自己的聲音。
我的G中心有定義,所以我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要怎麼陪伴。當長輩的語氣試圖改變我的方向,我會靜靜辨識:這是我嗎?這是我們的語感嗎? 我不需要爭辯,只需要守住我們之間的語言節奏。
我的喉嚨中心有定義,但我選擇不大聲。 因為我知道,語言不是權威的工具,而是情緒的橋樑。 我不需要說服誰,只需要讓女兒知道:她的語言是安全的。
我不是在逃避責任,而是在辨識語氣是否值得進入。 我的情緒中心正在等待清晰,我的G中心在守住方向,我的喉嚨中心在選擇誠實的語言。
因為我知道,真正的陪伴,不是誰說得多,而是誰還在頻率裡。
我靜靜地發揮,不是因為我話少,而是因為我知道—語言不是權威的工具,而是情緒的橋樑。
設計靜靜發揮—不為了成為誰,只為了不失去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