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每次回家想好好跟父母說話,但每次幾乎都是不歡而散。」一位年齡相近的朋友在聊天時說道。
確實阿,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的感覺,於是回答:「先前也聽你說過幾次與家人的相處狀況,我自己也能體會,仍住在家時不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現在自己離家在外生活,偶而回家也希望關係能有所改善,只是我們父母輩的說話方式經常以否定開場,討論最後都變成聽說教。」
「我也知道他們的提醒只是一種擔心,但就像你說的,每次只是想聊一些自己的近況,講著講著就變成聽他們說教,然後情緒就跟著牽動,感覺距離不近反遠。」即使朋友的父母現在不在旁邊,我也感覺得到他的情緒。
「上一輩的教育方式就是這樣一直延續下來,以往也沒有什麼心理疾病的觀念,所以遇到不聽話的孩子就是打壓並強迫他們遵從,變得聽話也只是因為放棄與他們溝通;但現在輪到我們這一輩教育小孩,已經有很多相關知識興起,很多醫院也都有針對孩童發展的追蹤方式,對於下一代可以有更適合的教育方式;至於上一代,與其要去改變他們,不如好好珍惜難得的見面時光即可。」
--------------------
現在這個時代,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
即使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但與父母的交流都容易變成不歡而散的局面,這種情況在許多家庭中並不陌生,從心理學與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反映了不同世代間的認知差異和溝通方式的變遷。
父母輩的教育方式往往帶有強烈的權威性。
他們的成長環境中缺乏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因此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常以否定和強制手段來解決問題,這種方式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卻容易引發親子間的疏離感。
孩子們在這種壓力下,往往選擇順從,但心中積累的反感和抵觸情緒卻並未消失,也容易在成年後爆發,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在面對上一輩父母時,青年人需要認識到,改變父母的思維方式並非易事。
由於上一輩的教育觀念已經深植於他們的價值觀中,要完全改變他們的想法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青年人應該學會接受這種現實,並在與父母相處時,採取更為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也可以考慮適度拉開距離不要同住,用空間來尋求關係的和緩。
在我們了解了上一輩的教養思維之後,可以如何來調整自己,面對自己的上一輩與下一輩呢?
我們可以試著建立一個新的溝通方式,例如在交流中避免使用激烈的語言,而是以共情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衝突,還能讓父母感受到尊重與關愛。
而對於父母的說教,青年人可以嘗試將其轉化為建設性的對話,尋求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反駁。
新世代的青年人在受教育過程中,接觸到了更多有關心理健康和人際溝通的知識。
因此他們更懂得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個性與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教育,並且願意花時間與子女建立互信的關係,現代的父母可以使用正向教養的方法,通過鼓勵和引導,幫助孩子發展自主性和責任感,而不是僅僅依靠權威和懲罰。
綜上所述,面對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時,所有已成為或將成為父母的人,都需要建立一個觀念:「將自己的小孩當作一個人看,而不是一個永遠的小孩,也不是自己的所有物。」
若新世代的青年人能在尊重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的心理學和教育知識,創造出一種和諧、互信的家庭氛圍並持之以恆,就能夠看到親子關係的逐步改善,從而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係。
#CarryKuoOn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