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支架:徹底改變嚴峻肢體缺血(CLTI)治療的願景與證據
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問世在周邊動脈疾病的治療領域,特別是對於嚴重威脅肢體生存的缺血狀況(CLTI,即魯瑟福分級四或五),醫學界長期以來都在尋求一種「完美」的治療方式。這個理想的治療方案必須能夠有效擴張阻塞血管、釋放藥物抑制再狹窄、提供足夠的支撐力抵抗血管回縮,而最關鍵的目標是實踐「不留下任何永久痕跡」的策略,以保留患者未來的治療彈性。
為了解決這個臨床痛點,新一代的生物可吸收藥物洗脫支架(DRS)——Esprit BTK——應運而生。這款設備並非傳統的永久性金屬支架,它被視為一種持續性的藥物傳輸載體。它採用聚乳酸(PLA)等材料製成,支架厚度為99微米,並塗有含依維莫司(everolimus)的聚合物塗層,能夠在需要時提供支撐與治療。一旦任務完成,支架的材料便會逐漸被身體代謝吸收。
指標性 LIFE BTK 臨床試驗的數據證明
為了評估 Esprit BTK 的實際療效,研究人員在美國進行了隨機對照的 LIFE BTK 試驗。這是一個正面對決的試驗,將新挑戰者 Esprit BTK 與目前的標準療法——單純氣球擴張術(angioplasty alone)進行比較。
該試驗的設計極具挑戰性,共納入了來自全球50個醫學中心的261位患者。此患者群體屬於最棘手的重症患者,100%為 CLTI 病患(魯瑟福四或五級),且共病狀況嚴重,大約70%患有糖尿病,50%為吸煙者。
在這樣極度複雜的群體中,結果顯示出該技術的顯著優勢:
- 一年療效:試驗的主要療效終點是「肢體保全與通暢」的複合終點。結果顯示,Esprit BTK 組的表現顯著優於單純氣球擴張術組,兩組之間的絕對差異高達 30%。
- 兩年持久性:這一優勢在兩年後依然保持高度統計學意義。觀察需要回來「重修」血管的臨床驅動的目標病灶再處理(TLR)比率,傳統氣球擴張組比 Esprit BTK 組的機率高出約兩倍,證明了新技術療效的持久性。
- 臨床效益指標:從臨床的角度來看,治療所需人數(NNT)僅為 4。這意味著每治療四位患者,就能夠避免一次重大的複合事件發生(如截肢或血管再次阻塞),這一數據表明其臨床效益非常高。
確立新的治療標準與臨床策略
LIFE BTK 試驗的強有力數據,為未來治療嚴重膝下動脈疾病(BTK)確立了新的基礎。無論從年齡、性別、種族或地區的亞組分析來看,Esprit BTK 在主要通暢性方面均顯示出優越性。
即便是在病變較長或多處放置支架的情況下,Esprit BTK 的表現仍優於氣球擴張術。因此,臨床醫生可以選擇先使用任何偏好的病灶準備工具處理血管,然後再置入可吸收支架來作為完美的「收尾」動作,利用其藥物釋放功能維持長期的通暢。
目前,Esprit BTK 擁有現存治療 CLTI 裝置中最堅實的數據支持。隨著後續更大規模研究的加速進行,這種「不留痕跡的治療哲學」——在完成治癒後讓植入物完全消失——很可能將定義下一代血管治療,乃至所有醫療植入物處理的終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