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炎症:低劑量秋水仙素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新定位
殘餘發炎風險:動脈粥狀硬化治療的新視角
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發展是高血脂與慢性炎症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全球臨床實踐普遍關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降低,但對於許多接受積極指導的藥物護理(包括史他汀類藥物)的患者來說,仍存在著殘餘發炎風險。識別這一風險至關重要。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是衡量殘餘發炎風險的關鍵生物標誌物。大量當代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在接受史他汀治療的患者中,hsCRP 的升高是預測心血管死亡或復發事件的更重要指標,甚至比 LDL 膽固醇水平更具預測力。專業醫師應將測量 hsCRP 納入常規實踐,因為「不能治療未測量的疾病」。
史他汀類藥物之所以有效,不僅在於其強大的降 LDL 作用,還因其具有顯著的抗炎效果。一項早期研究(JUPITER)顯示,即使患者的 LDL 本來就低於 100,但若 hsCRP 升高,給予高劑量史他汀仍能帶來 44% 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相對風險降低。隨後,一項名為 KANTOS 的試驗進一步證明,僅僅靶向炎症(使用純粹的抗炎藥物)就能降低心血管風險,其效益與 PCSK9 抑制劑相當,且無需改變 LDL 水平。
秋水仙素的療效突破與 FDA 認可
低劑量秋水仙素(Colchicine)的臨床數據確立了其作為抗炎療法的地位。這種藥物自古以來用於治療痛風和家族性地中海熱。
2023 年 6 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低劑量秋水仙素(每日 0.5 毫克)用於降低成人患者的心肌梗塞、中風、冠狀動脈血管重建以及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其適應症範圍廣泛,涵蓋已確診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患者(二級預防),以及具有多重心血管風險因素的患者(高風險初級預防)。
臨床試驗結果令人矚目。在針對穩定型慢性動脈粥狀硬化患者的 LoDoCo2 試驗中,秋水仙素使三點 MACE 相對風險降低了 31%。另一項針對心肌梗塞後 30 天內患者的 COLCOT 試驗也顯示,風險降低了 23%。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抗炎療法的風險降低幅度,通常大於許多常見的二線降脂附加藥物。
臨床考量與未來趨勢
低劑量秋水仙素的安全性良好,但與所有藥物一樣,它並非適用於所有人。服用者可能出現短暫的胃腸道不耐受,但通常在不到一週內消失。由於該藥物經由肝臟和腎臟代謝,保守的建議是應在患者具有正常的腎功能和肝功能時使用。目前,全球多個專業學會指南,包括歐洲、美國以及加拿大等地,均已將低劑量秋水仙素納入建議。
展望未來,針對炎症通路的靶向治療仍在發展中。例如,針對白介素 6(IL-6)的單株抗體(如 Ziltivekimab),正在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如 ZEUS 試驗),該試驗專門針對慢性腎臟病且 CRP 升高的超高風險患者,這些患者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死於心血管事件而非腎臟疾病進展。這些研究旨在進一步確認靶向發炎反應在優化心血管預後中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