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認識「碳中和建築」
「碳中和建築」(Carbon Neutral Building),也常被稱為淨零碳排或零碳建築,是建築行業邁向永續發展的最高目標。它的核心理念,是讓建築物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其產生的總碳排放量能透過各種減排與抵銷措施達到平衡,實現淨零排放。
要達成這一目標,遵循的是「先減後抵」的策略:首先要透過極致的節能技術將碳排放降到最低;接著,再利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光電)或高品質的碳抵銷來抵銷無法消除的剩餘碳排。
這場轉型不只是建築技術的升級,更是將建築業從全球主要的碳排放來源,轉變為應對氣候變遷的核心解決方案。碳中和建築的關鍵意義與多重優勢
建築業在全球能源消耗中佔比約 40%,並產生全球總量 36%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使得建築業的低碳轉型成為實現地球淨零目標的關鍵。
壹、永續與減碳的關鍵意義
- 實現國家淨零碳排目標的基石: 隨著歐盟、日本等多國政府紛紛制定 2050 淨零排放目標,建築業的低碳化已成為國家戰略的關鍵一步。
- 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急迫性: 建築物的碳排放主要分為兩類:營運碳排放(使用空調、照明等)和隱含碳排放(材料生產、施工等)。解鎖供應鏈減碳:建築環境中最大的碳挑戰與台灣企業的啟示
- 促進建築產業的全面創新與升級: 低碳建築正在全面改變產業生態,它整合了先進的節能技術、交叉層壓木材(CLT)等永續材料,以及智慧化管理系統,推動整個供應鏈的創新。
貳、碳中和建築發展的主要優勢
1. 卓越的減碳效果(環境優勢)
碳中和建築發展直接且顯著地降低了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
- 營運階段減碳: 這是建築全生命週期碳排放量的主要部分(約佔四分之三)。相較於傳統建築,碳中和設計能將年度能源消耗減少 50%至 70%,碳排放量可減少 60%至 80%。
- 隱含碳減量: 透過採用低碳工法和環保材料,以應對碳管理焦點轉向材料和工法的趨勢。這包括使用再生鋼材、地聚物混凝土(減少傳統混凝土碳排)、交叉層壓木材(CLT)(具有負碳足跡)等創新材料,並藉由結構輕量化減少高耗能建材(如鋼筋和混凝土)的使用量。
- 能源去碳化: 建築能源必須來自零碳或低碳來源。這包括現場或場外的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光電板,或投資新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
2. 長期且穩定的經濟效益(永續優勢)
雖然低碳建築初期的投資成本可能高出 15-30%,但從整個建築生命週期來看,它被認為是最明智的長期投資選擇:
- 優異的投資回報率 (ROI): 永續建築在 20 年的使用期間內,總持有成本比傳統建築平均節省 15-30%。
- 成本回收期短: 大多數項目能透過能源節約、維護成本降低等效益,在 8 至 12 年內回收初期額外投資。對於大型辦公建築,內部報酬率(IRR)甚至可超過 15%。
- 運營成本顯著降低: 透過節能設備和系統運用,可大幅降低能源成本。
- 資產增值潛力: 永續建築因其舒適性和低能耗特點,能提高資產價值。
3. 提升社會福祉與居住品質(社會優勢)
碳中和建築的目標不僅限於數字上的碳平衡,更強調創造一個永續且健康的建築環境:
- 改善室內環境: 低碳材料通常不含有毒化學物質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有助於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 提升居住舒適度: 採用如 被動房 (Passivhaus) 等標準,可以確保全年持續提供新風、極佳的舒適度和極低的能耗成本。
- 水資源節約: 低碳建築的實施可將用水量減少 40%至 60%,許多設計採用雨水回收循環利用。
國際與臺灣的淨零碳排建築典範
全球各地湧現了許多指標性的碳中和建築案例,這些建築在能源效率、隱含碳減量和再生能源利用方面設定了新的標竿。
1. 國際與亞洲的淨零碳排與低碳建築典範
- The Edge (荷蘭阿姆斯特丹): 於 2016 年獲得認證為全球最綠色辦公大樓。該建築整合了智慧照明、太陽能板,以及地熱供暖及冷氣系統。
- 上海世博會零碳館 (中國上海): 這是中國第一棟零二氧化碳公共展示性建築。在 2010 年的營運期間,成功減少了 609 噸的碳排放量。其設計利用了太陽能發電(光伏板)和風帽(無動力風驅動熱回收裝置)實現通風。
- 萬科建築研究基地展示中心 (中國東莞): 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採用被動式節能的典範設計,透過「雙模式運行」適應氣候,在溫和時使用自然通風。
- 中科院光伏產業化研究中心 (中國昆山): 建築頂部構建了 1.6 MW 的太陽能屋頂(曾為中國第二大光伏屋頂),並利用地源熱泵供應冷熱源。
- 名城變電所 (日本名古屋): 採用地下型變電所,結構採平板系統設計以減少混凝土使用量,並利用雨水回收進行水景循環利用。
2. 英國永續住宅與基礎建設案例
英國在推動低碳建築方面有許多創新,例如:
- Renewable House(再生能源屋): 採用非食用性植物、木桿及麻桿等原料做成的牆壁及地板,搭配木樑,實現低碳目標。
- 倫敦奧林匹克公園基礎設施: Velodrome(自行車館)設計上大幅減少了碳足跡,近 100% 採用自然通風,並透過雨水收集系統將用水量減少 70%以上;Aquatics Centre(水上運動中心)使用了高回收含量的混凝土基礎。
3. 臺灣的發展案例
- 高雄市 Z 社會住宅 (臺灣高雄): 在臺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LEBR)草案中,被列為範例,達到了 「1+ 超低碳等級」。其蘊含碳指標 ECI 為 404.5[kgCO2e/m2],減碳率(CFR)為 20.51%。
此外,極端節能的 被動房標準(Passivhaus),特別是 「Plus 優級」和「Premium 特級」,代表了超低能耗和零碳能源利用的結合,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技術路徑。
碳中和建築是建築業對未來氣候責任的承諾。它不僅是環保的需要,更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儘管挑戰重重,但隨著技術創新、法規完善和產業鏈合作的深化,我們正穩步邁向一個更永續、更健康的淨零建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