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10.08
**美股回檔與AI題材新敘事
*昨日美股從歷史高點回落,部分原因在於美國政府關門仍持續。另一主因則是AI題材的後續動能轉弱。
*甲骨文成為科技股的絆腳石,使連續七個交易日上漲的標普500出現回檔。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甲骨文雲端業務毛利率僅約14%,遠低於科技七巨頭平均70%的水準,顯示AI熱潮下獲利能力偏低。
*若毛利率僅14%,代表輝達的鏟子太貴、台積電賣給輝達的晶片也太貴。
*部分虧損來自時間差,因資料中心尚未完全啟用、客戶尚未全面付費。市場憂慮這段虧損期將延長,短期內建置AI算力出租業務仍難帶來即時回報。
**黃仁勳:護城河正在形成
*黃仁勳在Podcast專訪中表示,新技術初期本就賺不到錢。
*關鍵在於早期投入資本支出、建立護城河,未來10–20年才能收穫豐厚利潤。
*這段不賺錢的時間,是技術與資本門檻形成期。
*因此,華爾街對AI的敘事分為兩條線:
一是關注終端AI應用何時讓獲利追上估值;
二是關注科技巨頭的護城河深度。
雖然美股回檔,但流動性仍強,資金轉向其他資產,黃金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即是一例。
**OpenAI成為科技生態中樞
*市場焦點聚集於OpenAI,其穩定運作是全球AI生態的核心條件。
*即便甲骨文短期毛利不佳,只要OpenAI前景穩健,市場仍維持樂觀。
*微軟是其最大投資者,甲骨文與軟銀透過星際之門計畫提供數千億美元基礎建設與算力;
輝達同時是供應商與投資方;
CoreWeave則共同建構資料中心與主權AI基礎。
*Google、Amazon、Meta也以雲端與AI投資方式參與。整個AI產業形成一個技術與資金的共生網絡。
*若OpenAI合作順利,AI生態就會持續被推升。
*事實上,與OpenAI合作的公司多呈現股價暴漲:AMD與其簽約後股價飆升至年初1.7倍;
輝達合作後上漲超過40%;甲骨文也曾翻倍;
CoreWeave上市後股價暴漲500%。可見只要宣佈合作,市場就視為利多。
**AI永動機的資金循環
*OpenAI與輝達構成AI金流循環:輝達注資1,000億美元給OpenAI,後者再購買輝達晶片與建資料中心;
同時與AMD簽GPU合約並取得股權,與甲骨文簽下3,000億美元雲端合作案。
*甲骨文再向輝達採購晶片,資金流在企業間循環,延伸至CoreWeave、XAI、Figure AI等新創,使產業鏈不斷膨脹。
*若AI應用落地(如自駕車、機器人)能快速回收資金,循環可持續;若獲利遲遲未現,資金網絡只能越滾越大。
*許多公司對自身業務投資謹慎,但對彼此的股權投資卻積極,以投資對方股價上漲獲利,形成互相持股的自我強化機制。
**股東價值導向與估值循環
*企業專注於讓股東權益增值,因此短期最能推動股價的策略是:與OpenAI簽約。
這形成了專注本業+互相持股的AI自我循環體系。
即使短期獲利尚未顯現,AI估值持續上升。企業更重視市場對故事的認同,而非即時財報表現。
*整體來看,本輪AI浪潮已轉向估值與敘事主導階段,從賣鏟子到投鏟子的人互相投資,市場邏輯已成為一種自我驅動的永動機。
**全球對沖基金槓桿與市場資金狀況
*目前全球對沖基金的槓桿水準處於極端高位,美國總槓桿率達214%,淨槓桿率57%,皆位於歷史百分百分位。亞洲槓桿約72%,歐洲相對溫和。
*美國標普500與對沖基金淨槓桿走勢顯示現階段與2021年相似,市場資金湧入速度極快。
*融資維持率與融資餘額顯示中實戶重返市場,市場過熱。
*近年頻繁發生系統性事件(如2024年日圓套利崩盤、2022年供應鏈高通膨),投資人因此偏好維穩操作。
**避險資產與黃金、債券市場動向
*黃金在流動性收縮下仍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顯示市場避險需求強。
*債券買盤穩定,資金部分回流避險資產。
*整體市場並非全面投機泡沫,而是分化資金流動的反映。
**AI單極化資金現象與獲利分化
*AI產業資金占比第一季超過60%,第二季突破70%,遠超其他科技領域。
*資金集中於AI與大型科技股,其他產業輪動空間極小。
*高盛預估2026年EPS:七巨頭仍成長3%,其餘493家公司下滑2–3%。
*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脫鉤,形成AI單極化結構。
**美國區域性衰退與資料中心主導的經濟結構
*穆迪報告指出,美國22州與華盛頓特區陷入經濟疲軟或就業流失,13州停滯。
*整體仍非衰退,GDP Now第三季年化成長3.8%。
*資料中心建設成為主要經濟支撐,部分州未受惠,導致一半繁榮、一半衰退。
*這顯示美國經濟與產業集中化嚴重。
**科技成熟曲線與AI泡沫階段分析
*科技循環包含:觸發期→熱潮高峰→幻滅低谷→啟蒙坡道→生產力高原。
*AI目前仍處於炒熱期,離商業化落地尚需1–2年。
*科技泡沫多出現在股價,非技術本身,最終將經過均值回歸後再啟成長。
**AI投資循環與資金結構風險
*七巨頭現金流與資本支出快速上升,2020年資本支出佔現金流約三成,2025年將升至五成,2026年預估達近五成。
*若資本支出逼近或超過現金流,將形成潛在風險,未來須仰賴低利率環境支撐。
*市場目前仍沉浸於不斷投資、延續想像空間的敘事中。
**2025年景氣敘事的轉變
*上半年市場主題為全球化、自由貿易、量化寬鬆與企業回購。
*下半年轉向民粹主義、國家安全、關稅與再工業化。
*新世代與AI自動化成為經濟焦點,中國重新回到投資版圖。
*這代表全球投資結構正在重組,未來5–10年可能迎來新一輪景氣週期。
**AI榮景與資金缺口的結構性挑戰
*AI產業投資速度過快,市場期待聯準會提供寬鬆資金以支撐未來幾年的龐大資本支出。
*多數科技巨頭至2027–2028年恐面臨現金流與支出不匹配問題,金融環境的鬆緊將成為關鍵變數。
**美國政府關門造成經濟盲飛
*政府停擺超過一週,勞工統計局無法公布9月非農、CPI、PPI等數據。
*經濟監測只能仰賴私人機構(如ISM、標普PMI),顯示服務業需求從54.6滑落至53.9,接近景氣榮枯線。
*數據真空導致市場與決策者無法精準判斷經濟方向,形同關掉儀錶的飛機。
*每關門一週GDP約季減0.15%,短期影響有限,但資訊中斷衝擊決策基礎。
**聯準會陷入無數據決策困境
*現階段僅能依小非農與失業救濟申請觀察勞動市場。
*就業空缺數已下降,失業人數上升,但真實趨勢無法掌握。
*市場預期:數據空白反而可能促使聯準會提前放水,以對抗潛在經濟衝擊。
*資訊真空將導致假數據、假敘事蔓延,市場焦點轉向AI模型與社群輿情的預測功能。
**AI普及的速度與勞動市場衝擊
*ChatGPT三年內突破8億用戶,成長速度遠超網際網路早期。
*OpenAI每週處理約180億訊息;Google AI產品每月觸及20億人,顯示AI滲透率達歷史高峰。
*AI應用重心已從休閒轉向工作取代,行政與白領職位面臨壓力。
*阿聯酋已有60%勞動人口使用AI,新加坡、挪威、法國、愛爾蘭緊隨其後。
**畢業生與就業市場的結構性改變
*英國畢業生職缺數下滑,經濟卻未衰退,顯示低裁員、低招募現象:AI補上職位空缺。
*金融、會計、教育、行銷等領域職缺較疫情前平均下降逾20%。
*美國Z世代入門職位被AI自動化取代,企業對求職者要求轉向實績與技能而非熱情與學歷。
*高學歷仍具優勢,但薪資差距被AI逐漸壓縮;博士失業率僅1%,高中學歷為4%。
**教育與職場新思維:能力重於學歷
*學歷不再等同競爭力,實作與專案經驗更具價值。
*AI工具讓產業進入扁平化時代,門檻下降但專業深化更難。
*大學生應多實習、多跨領域專案,培養AI應用力以提升職場競爭力。
**AI時代的裁員結構:主管取代率更高
*美國過去三年裁減3.5%白領員工,中高階主管被裁比例最高(管理職6%、高階主管4.5%)。
*企業透過AI重整組織架構、扁平化管理,減少行政層級以降本增效。
*基層員工雖受波及較少,但整體就業市場呈現緩步萎縮。
**世代差異與心理壓力
*年輕人雖被AI衝擊,但可憑體力與學習力迎戰。
*中年族群面臨更大危機,特別是有貸款壓力的中階主管。
*AI、數位化、移民與貿易衝突共同擠壓勞動需求。
**市場面與投資觀察
*昨夜美股全面下跌:道瓊-0.2%、S&P500 -0.38%、那指-0.67%、費半-2.06%。
*台積電ADR同步下跌2.7%,受Oracle毛利率下降影響。
*市場情緒仍以AI榮景能否延續為核心,投資人持續在真實經濟放緩與政策寬鬆預期間拉鋸。
**AI永動機可能出現摩擦,實體經濟進入資訊真空期。
*勞動市場首波衝擊已現,AI生產力周期正重塑職場生態。
*未來數年,年輕世代唯有學會使用AI、掌握其生產力工具,方能在新時代中存活並突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