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個體對於社會演化非常重要,對於動物而言,能夠判別不同個體的身份,可以幫助牠們維持合作關係、認清地位、判斷同伴與敵人等,因此這樣的能力在動物界當中非常常見,這些動物主要用視覺、聽覺與嗅覺等方式去辨認。
2024 年的一篇研究則以斑嘴環企鵝(Spheniscus demersus)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其是否能依靠視覺資訊分辨個體。這主要是因為每隻斑嘴環企鵝胸腹部都會有獨特的斑點存在,加上企鵝被認為能夠運用獨特線索辨認個體,比如王企鵝屬(Aptenodytes)的兩種成員,皇帝企鵝與國王企鵝,都能利用聲音辨識個體。
此外斑嘴環企鵝為一夫一妻制,終生只有一個伴侶,因此若能從外觀辨認伴侶,就代表牠們確實具有真正的個體辨識能力。同時,企鵝的社會結構雖然緊密,但牠們在繁殖季常會輪流外出覓食,期間與其他群體成員互動頻繁,所以不太可能僅依熟悉程度來辨識彼此。這也讓研究人員得以更明確的判斷,斑嘴環企鵝是否真的能靠獨特的腹部斑點,從視覺上認出自己的伴侶。
該項研究在義大利羅馬動物園的海洋公園中進行,在這裡的斑嘴環企鵝族群由 16 隻成鳥與 6隻雛鳥組成,研究團隊從中選取了 12 隻成年企鵝組成的 6 對伴侶,分別為 5 對雌雄企鵝與 1 對雄雄企鵝,共計 7 隻雄性 ,這些企鵝根據獸醫檢查沒有任何視覺與聽覺上的問題,並且與人類互動良好
在實驗開始前的兩個月,研究人員為群體中的每隻企鵝拍攝了多張照片,其中挑選出 37 張影像進行數位處理與列印,照片大小約等同於斑嘴環企鵝的實際體型。
為了比較企鵝對不同對象的反應,團隊準備了每隻受試企鵝的三張照片,另外還加上兩隻非伴侶的企鵝的照片。其中一隻叫 Kowalsky 的企鵝是唯一沒有伴侶、且不在受測企鵝裡的成年個體,另一隻 Chicco 則是為了確認企鵝的反應不只是針對特定個體。這樣,研究人員就能測試牠們能不能從照片中認出自己的伴侶,還是只把那當成另一隻普通企鵝。
在接下來的測試中研究人員分別給受測企鵝觀看,其伴侶以及非伴侶的影像,並從企鵝對兩組不同照片的觀察時間來判斷其是否能正確判斷伴侶。除此之外為了確認企鵝是從什麼部位辨認個體的,因此在第二階段的實驗中企鵝照片的胸腹部斑點被消除掉,以此判斷企鵝能否在無斑點時辨識伴侶身份,另外研究人員還測試將頭部與軀幹分別用木板遮蔽的情況下企鵝又是否能做到辨認。
結果顯示,斑嘴環企鵝在辨認伴侶時,強烈依賴牠們胸腹部獨特的黑色斑點。當整個身體都能被看見時,企鵝明顯偏好自己的伴侶照片,但當把這些斑點遮掉或只留下頭部時,牠們就幾乎無法分辨出來誰是誰。這意味著,那片斑點就像是每隻企鵝的身分證明。有趣的是,即使是兩隻雄性組成的伴侶,也展現出同樣強烈的識別與偏好,顯示這種認同來自牠們之間的情感連結,而不是繁殖關係。
此外,研究團隊也提出另一個問題,企鵝是不是只能認出自己的伴侶,對其他同群成員就一概混淆?雖然這項實驗無法完全排除這種可能,不過先前的研究已指出,斑嘴環企鵝能透過視覺與聲音辨識出不同的同伴,因此牠們應該也能區分出其他不同個體。研究人員推測,企鵝在辨識伴侶時會特別依賴腹部的斑點,而在認出其他同伴時,可能會使用臉部或姿態等不同的線索。
最後研究團隊也推測,這種依賴外觀辨識個體的能力,很可能不只存在於企鵝之中,許多視覺敏銳的鳥類,也許都能透過羽色、花紋或體態來分辨熟悉的夥伴。不過,要在其他鳥種身上找到像斑嘴環企鵝那樣明確、可操控的特徵並不容易。如果一種鳥類是以整體印象來認人,那麼各個特徵的重要性可能相當平均,導致改變其中任何一項都不會明顯影響行為。即便如此,只要這些鳥與某個個體之間存在長期且特殊的連結,例如配偶,那研究者仍能利用視覺與聽覺交叉實驗,結合注視反應的比較,來探討牠們究竟依賴哪些特徵進行個體識別,無論是哪一種鳥,都可能在這樣的關係中展現出對彼此的深刻記憶。
圖片以
(作者:白稜)
參考資料:
Baciadonna, L., Solvi, C., Terranova, F., Godi, C., Pilenga, C., Favaro, L. (2024). African penguins utilize their ventral dot patterns for individual recognition. Animal Behavio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