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看到果蠅聚集在腐爛水果上,似乎對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味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以往的研究多將這種現象解釋為一種近似「成癮」的行為,甚至認為有時果蠅在求偶受挫後,會轉向乙醇作為某種心理補償,以啟動腦內的獎賞路徑來抵銷被拒絕的負面感受。但這樣的詮釋雖然貼合部分實驗觀察,卻似乎忽略了果蠅數百萬年演化背景中與酒精之間的深層關係。有一研究提出另一種更貼近生態的解釋,果蠅之所以被酒精吸引,不是因為牠們渴求某種心理上的慰藉,而是因為酒精能夠直接提升其交配成功率,尤其是甲醇的作用,更與雄性果蠅的費洛蒙釋放息息相關。
研究者首先觀察了乙醇與甲醇對果蠅行為的影響,發現這兩種醇類,對於雄性果蠅,尤其是尚未交配過的處男蠅,具有強烈的吸引效果。這種吸引力不僅表現在牠們會快速逆風朝向氣味源移動,甚至在餵食選擇實驗中也表現得十分明顯。處男蠅更傾向選擇含有甲醇的液體,而已交配過的雄蠅則相對反應冷淡。這種差異暗示了酒精偏好可能與交配動機直接相關。
當研究者進一步檢驗自然食物來源中酒精的含量時,他們發現柑橘類水果在發酵過程中特別容易產生高濃度的乙醇與甲醇。而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早在非洲演化之初,就與柑橘類植物形成了緊密的生態關係。這代表酒精並非偶然介入果蠅的生活,而是其演化過程中長期存在且穩定的環境因子。選擇富含酒精的果實可能代表找到了一個適合繁殖與覓食的最佳棲地,因為幼蟲必須在柔軟、易分解的基質裡發育,而且乙醇與甲醇對許多真菌與細菌具有抑制作用,能讓幼蟲避免感染。
發酵的柑橘類擁有較高的甲醇(圖片來源:Keesey IW et al. (2025),採用 CC BY 4.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當雄蠅接觸到含酒精的水果或是直接接觸乙醇與甲醇後,其體表的脂肪酸酯類費洛蒙濃度會大幅提升,特別是月桂酸甲酯(methyl laurate)、肉豆蔻酸甲酯(methyl myristate)與棕櫚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等物質。這些費洛蒙早已被證實在果蠅的求偶與聚集行為中扮演關鍵角色,而甲醇的效果更是超越乙醇,能引起費洛蒙更顯著的增加。當研究者利用氫同位素氘追蹤甲醇在果蠅體內的代謝途徑,發現甲醇能直接提供甲基給這些脂肪酸衍生物的合成,而並非只是訊號的觸發。

甲醇提供費洛蒙的合成(圖片來源:Keesey IW et al. (2025),採用 CC BY 4.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在競爭交配的實驗中,曾經接觸過發酵柑橘水果的雄蠅,比只餵養實驗室標準食物的雄蠅更容易成功與雌蠅交配,且交配延遲時間也會縮短。也就是甲醇讓這些雄蠅在情場上更具優勢,牠們以費洛蒙釋放的豐富度作為訊號,向雌蠅傳達自身的適應能力與環境探索能力。從演化角度來看,能找到酒精環境的雄性,往往代表牠們能在發酵的資源中取得優勢,也因此更值得成為配偶。
但這並非只有正面效果,甲醇對果蠅來說同時也具有毒性。當甲醇濃度達到 15% 時,實驗中的果蠅開始出現逃避行為,且幾乎在數小時內全數死亡。這揭示了甲醇在低濃度下,能帶來費洛蒙提升與交配優勢,但在高濃度時,卻會導致死亡。為什麼果蠅要維持對同一種物質既有吸引又有逃避的神經路徑?答案就在於這種平衡對生存的重要性。
研究者發現果蠅的嗅覺系統同時擁有 3 條與酒精相關的神經路徑。其中兩條位於觸角上的蛋白質受器,分別是 Or42b 與 Or59b。Or42b 負責偵測並驅動對乙醇的吸引,而 Or59b 則針對甲醇;位於小顎鬚的 Or42a 受器則會在甲醇濃度過高時啟動,驅使果蠅產生厭惡與逃避反應。這種路徑系統讓果蠅能在自然環境中對不同濃度的酒精做出適當判斷。低濃度意味著可利用的資源與交配機會,高濃度則意味著潛在的致命危險。
過去常見的說法認為,果蠅接觸酒精是「自我療傷」,是一種近似人類酗酒的行為模式。但本次的證據表明,果蠅並非因情緒低落而尋求酒精,而是因為酒精能帶來直接的繁殖利益。這樣的詮釋更符合演化與生態的邏輯,也提醒我們,在理解動物行為時,應當從其自然史與適應價值的角度,而非過度擬人化地投射人類心理經驗。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Keesey IW et al. (2025). Neuroecology of alcohol risk and reward: Methanol boosts pheromones and courtship succes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cience Adv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