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學的小故事...
1919 年,美國哈佛心理學實驗室裡,空氣裡飄著混合了消毒水與動物皮毛的氣味。年輕的助理研究員瑪莉.卡弗正在執行她每天必須很嚴謹又很無聊的任務,就事觀察實驗用的狗在不同刺激下的反應。
她的指導教授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大師——約翰·布羅德斯·沃森。那位相信「一切行為皆可訓練」的男人,聲稱只要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他就能訓練出任何他想要的成人,不論是醫生、律師,甚至是小偷。
瑪莉對此,她半信半疑,不太相信人類可以被完全「製造」。
1919年的那天,實驗內容是測試狗對不同食物刺激的反應。她照著筆記,依序擺上葡萄乾、肉塊和餅乾。大多數狗在聞到葡萄乾時,都興奮地搖尾,只有布魯諾這灰白色的老狗連動都不動,只用冷漠的眼神看著她。
「也許牠不餓?」
不過,就算布魯諾不餓,瑪莉還是要把實驗做完,就繼續把葡萄乾換成肉。布魯諾居然立刻起身搖尾。
太奇怪了!
瑪莉在筆記上寫下:「布魯諾對葡萄乾無反應」。
瑪莉本以為這只是個小插曲,沒想到,幾週後無意間發現,布魯諾曾在先前的味覺實驗中,被強迫餵食過量的葡萄乾,最後導致嘔吐。
瑪莉開始懷疑:布魯諾的「冷漠」,並不是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從過去經驗裡學來的恐懼?
瑪莉嘗試進一步觀察。發現當她拿起葡萄乾時,布魯諾不只是退縮,甚至會輕微顫抖。那已經不像是餓不餓的問題,而更像是一種「記憶在身體裡的恐懼」。
某個深夜,實驗室只剩她一人。她把葡萄乾藏在手裡,輕聲對布魯諾說:「沒事的。」然後輕輕放在地上。牠盯著那顆小小的果乾,猶豫許久,最後仍然轉過頭,未吃。
那一刻,瑪莉突然意識到:
行為不是單純的反應,而是與經驗相連的痕跡。
幾週後,瑪莉鼓起勇氣在研究會上向沃森教授提起這個觀察。
「教授,我懷疑有些反應不是條件刺激的結果,而是經驗的記憶,一種情緒的連結。」
沃森皺著眉:「妳是說狗會『記得』恐懼?那不過是刺激反應的殘影罷了。」
「但牠不只是抗拒刺激,牠在我靠近時也會顫抖。那不是單純的反射。」
沃森揮手打斷她:「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不是情感的神話。」
瑪莉沒有再說話,她知道自己說不過這位巨人。
然而,幾年後,瑪莉.卡弗(Mary Cover Jones)的名字出現在心理學史上,成為第一位成功「解除恐懼反應」的研究者,成為行為治療的先驅。
1924 年,她在另一所大學進行「彼得的實驗」這個研究計畫。
彼得是一個三歲的男孩,對兔子極度恐懼。只要兔子一出現,他便尖叫逃竄。這種恐懼來自一次無意的嚇唬:某次,他在吃點心時,一名研究員為了逗趣,突然把兔子放到他腿上,結果他被嚇哭了。從此,兔子成了可怕的象徵。
瑪莉沒有像沃森那樣,用恐懼來創造行為。她反其道而行,用喜悅去解開恐懼。
她先讓彼得坐在房間一端,兔子放在另一端,然後讓他吃他最愛的餅乾。每天,兔子的位置便慢慢靠近。幾週後,兔子能坐在他膝蓋上,而他仍開心地咀嚼著餅乾。
恐懼,竟能被溫柔地消融。
這個實驗成為日後「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的原型。
**註:暴露療法簡單說,就是讓患者在安全的狀況下,直接或間接漸漸地接觸引起焦慮的刺激,幫助患者克服焦慮、強迫症或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等症狀。
瑪莉曾在日記裡寫過:
「心理學不該只看行為的結果,還要聽見行為背後的故事。每一次恐懼,都曾經是一種被誤解的保護;每一次退縮,或許都藏著渴望安全的記憶。」
瑪莉她從未宣稱自己推翻了行為主義,她只是讓它更接近人心。
瑪莉.卡弗在她晚年的訪談裡,記者問她:「您認為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
她笑了笑,說:
「大概是那隻不肯吃葡萄乾的狗吧。牠讓我明白,有時候行為不是問題,恐懼才是。若你給牠足夠的安全感,牠自然會走出來。」
心理學,不只是關於「控制」行為的科學,
也是學習「理解」行為的藝術。
而一切的起點,只是有人在無聊的實驗裡,多看了一隻老狗一眼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