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硯老師回饋:這是很經典的老鼠實驗,也試著在連結著「是否有良好的社交關係」以及「藥物成癮」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與脈絡。這個實驗對我自己的影響滿大的,因為藥物成癮不僅只是「個人行為」的壞事,也可能是結構性上,大環境、群體讓個體容易成癮。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這種價值觀、想法的轉變?
曾棨平的科普閱讀報告 2024年5月20日撰寫
閱讀來源:
閱讀的文章標題:《【鼠科學】三分鐘帶你看懂兩個經典心理學老鼠實驗!》網路文章,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8336
媒體識讀檢核:
(1) 作者撰文日期:2020/01/24
(2) 作者:旻諭
(3) 引用資料:文章最後方有列出參考資料
(4) 明確出版單位:泛科學
分析文章問題意識:
居住環境會影響老鼠的成癮行為嗎?
連結舊有、相關知識:
連結舊有知識:
真的要說的話其實沒有,因為實驗主要是以成癮為主,但硬要說的話就是他實驗有分實驗組跟對照組,然後有做不同的變因吧。
相關的其他科普文章:
閱讀的文章標題:好吃一直吃,一直吃一直爽?要小心「超常刺激」成癮——《情緒的三把鑰匙》
網路文章,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6152
分析文章中實驗:
分析變因:
操縱變因:籠子好壞(大小、設備不同)、老鼠數量
控制變因:同時放水以及含有嗎啡的水
應變變因:老鼠飲用狀況
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

概略說明實驗操作流程:
準備兩種籠子,好籠(籠子較大、設施齊全)以及壞籠(籠子較小、只放兩種水),將好籠放入數隻老鼠,壞籠則是單獨放一隻。
摘要文章中的重要資訊:
實驗鼠常常用在心理學的實驗上,透過研究老鼠的行為套用到人身上,文章中講了兩個關於老鼠的實驗。
第一個是關於操作制約的實驗,將老鼠關在美國的心理學家史金納發明的箱子「史金納箱」中進行操作制約的實驗,並發現老鼠常在恐慌中意外踩中機關掉出食物,後來老鼠再次意外按到就發現只要按壓機關就能得到食物。
第二個是居住環境會不會影響老鼠的成癮行為,準備兩種籠子,好籠(籠子較大、設施齊全)以及壞籠(籠子較小、只放兩種水),將好籠放入數隻老鼠,壞籠則是單獨放一隻,結果發現壞籠中的老鼠更容易因為喝嗎啡水而上癮,甚至是攝取過量致死。
評價本篇科普文章:
首先我覺得文章本身是蠻容易理解的,因為專有名詞不多,內容也比較親民一些,就是簡單的介紹實驗,而且文章也不長,確實是有吸引我讀完。
我覺得我確實是有收穫到知識,但我覺得些知識並不實用,就只是多知道一些關於實驗鼠的實驗而已,
疑惑與猜測:
我的不理解:
- 老鼠的成癮行為是否與有無群居有關呢?
我的猜測:
老鼠的成癮行為是否與有無群居有關呢?在文章的第二個實驗中主要是想要研究居住環境會部會影響老鼠的成癮行為,但在這個實驗中多加了一個控制變因是老鼠的數量,再加上實驗用的老鼠是群居動物,所以我猜測這多少會影響到實驗結果。
老師回饋:
這是很經典的老鼠實驗,也試著在連結著「是否有良好的社交關係」以及「藥物成癮」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與脈絡。這個實驗對我自己的影響滿大的,因為藥物成癮不僅只是「個人行為」的壞事,也可能是結構性上,大環境、群體讓個體容易成癮。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這種價值觀、想法的轉變?
可以更好的地方:(1) 一些地方的筆誤、(2)對猜測有更清楚的表達。我從你寫的實驗分析中,看到你說籠子的空間設備、老鼠的數量,在兩個組別中都有所差異,這個可以直接說「實驗中的操縱變因太多了,無法準確歸因到籠子設備造成的,還是老鼠數量造成的。」這是這個實驗可以改良的地方。
繼續保持!你寫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