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新的老電影:拾起被棄至邊陲的集體記憶——愛麗絲吉短片輯、《腥紅血滴》、《牧草》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牧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牧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老電影的魅力何在?我們為什麼要回頭看老電影?

它提供了一條重返歷史現場的通道:不僅是創作者創造出的影(幻)像,所反映的時間、空間之相對真實;同時也作為創作者的容器,承載並延續其思想和身體記憶──使觀眾得以回望並映照出,自過去流動至今,被時代遺落至邊陲地帶的敘事裡,是否有著我們依舊逃不開的、受歷史無情抹去的命運?而在這當中,我們還遺漏了什麼?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於十月推出「新的老電影:國際修復新選」,選映橫跨 1905 年至 1985 年的珍稀影像作品,有些作品/作者需要在歷史書寫中被重新正名,有些則是曾經遺失,抑或遭致禁映的文化遺跡。其中,愛麗絲吉(Alice Guy)短片輯:《愛絲梅拉達》(Esmeralda,1905)、《西班牙之旅》(Voyage en Espagne,1905)、《狗玩球》(Clown, Dog and Balloon,1905)和《醉醺醺床墊》(The Drunken Mattress,1905),即為她在一百二十年前於高蒙影業所創作,卻一度被性別和產業給剝奪署名權的作品。

《醉醺醺床墊》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醉醺醺床墊》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愛麗絲吉」是個曾在電影產業消失的名字,比起勃朗特姊妹以男性為名出版著作更為難堪,因她是非自願的「被消失」。愛麗絲吉被視為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性導演,畢生參與之創作近千部,曾與盧米埃兄弟、喬治梅里葉活躍於同一時期。雖她曾出版自傳,也被電影歷史研究者於著作中提及過,然而,直到近年女性電影研究興起,愛麗絲吉的身分和創作才真正被還原與正名。

在男性主導的電影產業裡,當時的女性幾乎沒有發聲的餘地,加之電影工業甫起步,並無明確的創作者署名概念,導致許多女性導演的作品被歸入,或可說被竊取至男性導演名下,且在當時的影界從業人員,皆十分有默契地避而不談、忽視、抹去「她」的存在。

實際上,愛麗絲吉不只是首位女性導演,亦是電影科技的先行者,如膠片手工染色、特效實驗、特寫鏡頭運用、有聲電影實驗等,其創造力可說是影響整個電影產業發展的關鍵;她也開創先和,以戶外實景取代棚內佈景,並且啟用群眾演員於《西班牙之旅》、《醉醺醺床墊》等作品當中。此外,愛麗絲吉拍攝的首部作品《甘藍仙子》(La Fée aux Choux,1896),更被視作世界上第一部根據腳本拍攝的虛構敘事電影,致使流動影像與攝影捕捉當下時空的「紀錄」區別開來,演變出以自身媒材形式為分野的另一重價值。

《愛絲梅拉達》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愛絲梅拉達》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此次,「新的老電影」所播映的《愛絲梅拉達》,則最能體現愛麗絲吉的作者思想與信念。改編自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所著《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1831),現行大眾耳熟能詳的音樂劇版、動畫版、圖書版皆譯名《鐘樓怪人》,皆以男主角加西莫多(Quasimodo)為主觀視角,呈現社會對異質的歧視,而在女性意識尚且孱弱、鮮少女性敘事的年代,愛麗絲吉便大膽聚焦於女性視角,以「愛絲梅拉達」為片名,直面階級不對等的權勢迫害,同時凝視女性長期遭父權體制物化、吉普賽人(Roma,或稱羅姆人)長期遭種族歧視的悲哀。於當時代,愛麗絲吉對性別角色與族群偏見的反思之深遠,使得一百二十年後的我們,得以透過另一視角觀看百年前的女人們所觀看/經歷的世界。

另外,和愛麗絲吉同樣具有承先啟後的前瞻性,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John Ford)所執導的黑白默片《腥紅血滴》(Scarlet Drop,1918),亦為一部難能可貴的老電影。在失散了百餘年後,這部約翰・福特生涯早期所拍攝的西部片,於 2024 年在智利某處即將被拆除的倉庫裡,被找到當年佚失的原始膠卷,從而如新生般再次被觀眾看見。

《腥紅血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腥紅血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腥紅血滴》的可貴不僅僅在於失而復得,它亦展現出約翰・福特於創作早期,即嘗試透過影像對國家和社會提出質問。故事呈現地主家族 Calverts 和貧戶出身的獵人 Kentucky Ridge 的階級衝突,以突顯南北戰爭爆發前後的動盪與虛無。在大時代的宏觀敘事之下,透過小人物於其中的脆弱與掙扎,進一步帶出導演反對種族主義的理念,而片中的血腥暴力和槍林彈雨,則是身處底層,面對不公不義時所能採取的唯一途徑,這正是最哀傷之處──受迫害者亦成為迫害之人。

西部片的起源初期,多以品德高尚的「西部牛仔」為英雄化的敘事主體,然而約翰・福特早在 1918 年,就拍出六〇年代反英雄式的修正主義西部片,在寫實中直視人性的複雜面,其影像空間亦呈現歷史洪流般的宏大壯闊,與襯托人物隨之飄蕩的勇猛和軟弱、粗獷與細膩。

約翰・福特藉底層社會所觀看的世界,投射出時代反覆循環的殘酷;愛麗絲吉則勇於在父權體制的桎梏下,爭奪女性的主體位置,他們皆在尋找那些歷史無能書寫、被世界遺漏的人群。

《腥紅血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腥紅血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而梅利安庫柏(Merian C. COOPER)、恩尼斯修薩克(Ernest B. SCHOEDSACK)和瑪格麗特哈里森(Marguerite HARRISON)共同製作的紀錄片《牧草》(Grass: A Nation's Battle for Life,1925),則將攝影機對準遊牧民族巴赫蒂亞里人(Bakhtiari)。在世界逐步走向工業化的資本社會體系之時,他們依舊堅持著每年兩次逐水草而居的傳統遊牧生活。鏡頭隨著五萬族人和五十萬頭牲畜,穿越飛塵漫漫的沙漠;並以山羊皮製作的簡易木筏,將人群和動物全數運渡至奔騰洶湧的卡倫河(Karun River);渡河之後,攀登近乎垂直的陡峭山壁,與高達 4200 公尺的雪山,全程赤手徒步,一路險象環生,葬身於路途中的人和牲畜不在少數。

《牧草》以默片慣用的字卡,為這場戲劇性的史詩紀錄增添電影敘事。其中不斷出現「Forgotten People」,像是替這一支被遺忘的民族,表達其民族意識,與維護傳統的渴望,長鏡頭將人群和牲畜置於浩瀚壯闊的自然景觀,更顯現出人類之渺小,以及和大自然對抗與共存的本真──萬物起源皆如是。

《牧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牧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這部被公認為紀錄片、民族誌的經典之作,不僅具歷史文化意義,其拍攝於政治動盪的伊朗,彼時巴赫蒂亞里人和伊朗政府處於緊繃關係,因此一度被禁映,直至 1976 年才重獲播映自由。《牧草》與當今許多被禁映的伊朗電影,以及世界各地不畏強權、不願妥協的電影,於各自的時空結點上遙相對望——那是生於彼時彼刻的人們,拾起了被棄至邊陲的集體記憶,願其在下一個世代能被觀看,被反思,再被記憶。

這大概就是老電影何以為「新」,因為在每一次的觀看過程,它都將產生新的意義,於觀者而言是第一次,於電影的每一次也是第一次──電影唯有經過「被觀看」的過程,才得以完整,而這正是電影之於世界的價值。

《牧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牧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新的老電影:國際修復新選」主視覺。/影像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新的老電影:國際修復新選」主視覺。/影像提供: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

新的老電影:國際修復新選

老電影的每一次重映,都能在不同時空語境中啟發洞見、折射新義。那些曾遭禁絕、漠視、棄毀的珍貴影像,在全球資料館與影音修復機構的戮力照護下,歷經數十載仍能躍上大銀幕,與當代觀眾展開光影對話。它們不只是僵死的化石,反而更像一道道被重燃的火花,照亮當下、映射未來,與時代記憶激盪、匯聚成流轉的璀璨星圖。

國家影視聽中心第二度策劃「新的老電影」專題,從坎城、柏林、波隆那等影展盛會,蒐羅台灣鮮少放映的影史寶藏,以及影視聽中心甫修復的本土佳作,讓各國大師名作、罕見瑰寶齊聚一堂,在大銀幕上共綻光芒。

今年片單跨度長達八十年:從默片啟程,見證電影濫觴之際女導演跨足不同類型的游刃有餘,及西部片巨匠傑作佚失逾百年後重生的奇蹟;再隨百年前的紀錄片團隊攀越荒山險境,捕捉西亞少數民族的浩蕩遷徙;走入五〇年代好萊塢,詹姆斯狄恩出道時的盛世美顏和叛逆魅力驚豔銀幕;七〇年代庫柏力克蕩氣迴腸的《亂世兒女》,則在半世紀後以 4K 修復之姿再現殿堂級風采。

東歐鐵幕後的作者風格更百花齊放:東德《沉默的星辰》溫柔反思納粹創傷;波蘭奇幻史詩《薩拉戈薩的手稿》構築詭麗的敘事迷官;愛沙尼亞《女孩不微笑》細膩勾勒蘇聯體制下的青春殘酷物語……,在在顛覆共產國家只拍主旋律樣板的刻板印象。回歸亞洲版圖,六〇年代日本戰後大師增村保造訴說驚世駭俗的奇情悲歌;八〇年代印度東部城邦的三代家庭劇,竟與台灣新電影內斂的鄉土情感遙相呼應;而《小丑與天鵝》、《美人圖》兩部與新電影高峰同期的商業作品,則展現出作者電影脈絡之外的喧鬧台片魅力。

老片不死,只是重生。無論是初次邂逅或久別重逢,人世間所有與老電影的相遇,都是歷久彌新的不散記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5.4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10/09
對《永遠在一起》來說,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愛?它沒有答案。但也清楚明白,愛不是建立在極端的選擇上,不管是過度依賴、失去邊界、還是拋棄自我。正如《愛的藝術》所言,唯有學會以愛灌溉自己與生活,我們才能夠好好接納別人的愛,並以給予取代犧牲,藉此讓愛循環,繼而在愛裡茁壯,也在愛裡凝鍊共同的幸福。
Thumbnail
2025/10/09
對《永遠在一起》來說,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愛?它沒有答案。但也清楚明白,愛不是建立在極端的選擇上,不管是過度依賴、失去邊界、還是拋棄自我。正如《愛的藝術》所言,唯有學會以愛灌溉自己與生活,我們才能夠好好接納別人的愛,並以給予取代犧牲,藉此讓愛循環,繼而在愛裡茁壯,也在愛裡凝鍊共同的幸福。
Thumbnail
2025/10/07
「關渡電影節」至今邁入第 17 屆,今年「學生單元」之六大單元,共同構築一道青年創作者的目光:從「幕前/幕後」、「自我/他者」、「回望/向前」等不同切面切入,自策展脈絡切入各式觀點的凝視,將六大單元相互編織成面對世界的一道叩問:置身於急遽變動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在破碎之中,錨定自我的存在?
Thumbnail
2025/10/07
「關渡電影節」至今邁入第 17 屆,今年「學生單元」之六大單元,共同構築一道青年創作者的目光:從「幕前/幕後」、「自我/他者」、「回望/向前」等不同切面切入,自策展脈絡切入各式觀點的凝視,將六大單元相互編織成面對世界的一道叩問:置身於急遽變動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在破碎之中,錨定自我的存在?
Thumbnail
2025/10/04
湯姆提克威時隔九年再次推出的新作《光》,像是把「魔幻」的光開到最強,強到讓人雙眼無法承受它的威逼,卻又飛蛾撲火般非直視不可。他似是將累積了九年的、所有想對世界說的話,一股腦地全部咆哮而出,如同整部電影裡下不完的雨,宣洩不完的焦慮,而這不僅僅只是湯姆提克威的個人焦慮,同時也映照出德國社會跨時代的焦慮。
Thumbnail
2025/10/04
湯姆提克威時隔九年再次推出的新作《光》,像是把「魔幻」的光開到最強,強到讓人雙眼無法承受它的威逼,卻又飛蛾撲火般非直視不可。他似是將累積了九年的、所有想對世界說的話,一股腦地全部咆哮而出,如同整部電影裡下不完的雨,宣洩不完的焦慮,而這不僅僅只是湯姆提克威的個人焦慮,同時也映照出德國社會跨時代的焦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新天堂樂園》是懷舊電影的萬花筒,也是多多的生命河流。人生時光與電影時間相互纏繞,我們也像在一場又一場的夢裡醒來。洞穴寓言和沙瓦托的人生一樣,回應了「為什麼我們需要電影」──電影雖是虛構,但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映,它是讓我們拼湊、理解真實,也瞭解自己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新天堂樂園》是懷舊電影的萬花筒,也是多多的生命河流。人生時光與電影時間相互纏繞,我們也像在一場又一場的夢裡醒來。洞穴寓言和沙瓦托的人生一樣,回應了「為什麼我們需要電影」──電影雖是虛構,但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映,它是讓我們拼湊、理解真實,也瞭解自己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重慶森林》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香港電影,講述人們在稠密的現代大都市香港中的孤獨內心世界。文章內容介紹了對電影的感想和評價,以及電影中的情節和演員陣容等。
Thumbnail
《重慶森林》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香港電影,講述人們在稠密的現代大都市香港中的孤獨內心世界。文章內容介紹了對電影的感想和評價,以及電影中的情節和演員陣容等。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盜墓奇美拉》延續羅爾瓦雀非凡脫俗的氣質,每一幀影像都如夢似幻,拼貼出跨越時空的古畫蒙太奇。觀影過後,彷彿能感受到我身體裡也流著一部份的義大利血液在蠢蠢欲動。
Thumbnail
《盜墓奇美拉》延續羅爾瓦雀非凡脫俗的氣質,每一幀影像都如夢似幻,拼貼出跨越時空的古畫蒙太奇。觀影過後,彷彿能感受到我身體裡也流著一部份的義大利血液在蠢蠢欲動。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