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Mech Muse~
在 AI 的世界裡,大家談演算法、晶片、應用,但其實最難也最關鍵的往往是「資料」。2025 年 10 月,來自 Y Combinator 的新創 Datacurve 宣布完成 1,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準備挑戰老牌資料巨頭 Scale AI。這不只是單純的融資新聞,而是代表一場新的 AI 資料戰爭 正在開打。
這篇文章會帶你認識:- 📌 這則新聞的重點
- 📌 背後的市場脈絡
- 📌 大家可能會好奇的補充細節
- 📌最後給出整理與觀點
讀完之後,你將更清楚未來 AI 產業中「誰能掌握高品質資料,誰就能站上浪頭」。

📢Datacurve 的挑戰書
2025 年 10 月 9 日,科技媒體 TechCrunch 報導,Datacurve 成功募資 1,5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4.8 億元),投資方包含 Chemistry VC 的 Mark Goldberg,以及來自 DeepMind、Anthropic、OpenAI、Vercel 的員工參與。這是一個信號,顯示產業內部人對於 「高品質訓練資料」 的關注度已經到達新高點。
Datacurve 與傳統資料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用了一種 「懸賞制(bounty system)」。工程師或專業人士可以接任務來生產資料,平台再根據任務完成情況發放獎金。至今,Datacurve 已經發放超過 100 萬美元的懸賞。💰 這種模式聽起來很像開放平台的程式競賽,卻是為了打造 AI 的燃料——資料。
但聯合創辦人 Serena Ge 強調:「這不是資料標註工廠,而是像一個消費者產品。」他們想的不是怎麼壓榨人工,而是如何設計一個好用、好玩的平台,讓專業人士真的願意參與。這也是他們的差異化關鍵。🌟
更重要的是,現在 AI 模型需要的資料不只是簡單的「標註圖片」或「文字分類」,而是要能支持 強化學習、複雜互動、模擬環境 的高難度數據。這讓能夠設計複雜任務、管理高品質資料的平台,具備了不可取代的價值。Datacurve 正是在這裡找到切入點。
🕰️ 背後脈絡:AI 資料戰爭的時間線
如果要理解為什麼 Datacurve 在這個時間點受到追捧,我們得先看看 AI 資料產業的演進。以下我用一個敘述性的時間線,帶你梳理背景。
🔹 2010 年代:深度學習興起,模型需要大量標註資料。那時候,資料標註公司開始冒出,重點在「規模」。
🔹 2018–2022:隨著 GPT、Stable Diffusion 等模型出現,需求不只是量,更是「多樣性」。資料集不再只是圖片分類,而是跨語言、跨模態的內容。
🔹 2022:Scale AI 成為這條賽道的領頭羊,拿下大規模融資,幾乎壟斷了大廠的資料外包需求。
🔹 2023–2024:產業進入「後訓練(post-training)」時代。AI 需要更精細的數據,例如強化學習場景、邊界案例、Agent 模擬數據。簡單標註已經不夠。
🔹 2024:Datacurve 在 YC 出現,靠懸賞制模式小規模驗證市場,並拿下種子輪。
🔹 2025:Scale AI 創辦人 Alexandr Wang 轉戰 Meta,留下市場空窗。投資人開始尋找「新挑戰者」,Datacurve 因此成為焦點。
從這條時間線可以看到,資料的角色已經從「外包成本」變成「核心戰略」。而在這個轉折點,能掌握「高難度數據」的公司,就有機會卡位。
🔍 Datacurve 與資料公司的秘密
如果你讀到這裡,可能會好奇:🤔 Datacurve 到底和傳統資料公司有什麼不同?它真的有機會挑戰 Scale AI 嗎?我幫你整理幾個值得注意的細節。
1. 技術重點:資料不只是「標註」
Datacurve 主攻的是 軌跡數據(trace)、debug 任務、模擬環境。舉例來說,它會要求工程師設計一段程式錯誤,並記錄修改過程,讓 AI 學會「如何 debug」。這樣的資料,比單純的文字標籤要複雜許多。⚙️
2. 商業模式:懸賞制 ≠ 外包
它不是雇用大批低薪標註工,而是吸引有專業背景的人,靠平台任務來補充收入。這裡的關鍵在於「體驗設計」:如何讓專業人士覺得這件事值得投入。
3. 成長狀況:已有營收驗證
根據公開資訊,Datacurve 在 2024 年就已經創造了大約 290 萬美元營收,團隊規模不到 20 人。這顯示它不只是概念,而是真的找到客戶願意付費的模式。📈
4. 挑戰:規模化的難題
不過,這種模式能不能大規模複製,仍然是一個大問號。當貢獻者數量暴增,平台如何確保資料品質?如何避免作弊?如何設計獎金機制讓人持續參與?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所以,Datacurve 的確有新鮮感與差異化,但要挑戰 Scale AI,還需要克服很大的執行難度。
✅ 總結觀點:資料才是 AI 的真正戰場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這筆融資代表什麼?我認為它透露了三個訊號:
- AI 競爭進入資料階段:演算法與硬體差距逐漸縮小,接下來比的就是誰有更好的資料。
- 高品質資料比大規模更值錢:從量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能提供「高難度、可推進模型能力的資料」才是王道。
- 平台化是未來:不管是懸賞制還是社群制,能吸引專業人士長期參與的平台,才可能在這場比賽中勝出。
Datacurve 的挑戰才剛開始,它可能不會馬上取代 Scale AI,但它的模式很可能啟發更多公司跟進。對於 AI 生態來說,這是一場才剛開打的 資料革命。🔥
✨ 如果你喜歡這類 AI 新創、生態觀察 的深度分析,記得追蹤 Mech Muse。未來我會繼續帶來更多「從新聞出發,看到產業趨勢」的內容。也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你最想了解的 AI 主題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