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神不語‧太子爺〉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人若忘了是誰請他來的,火會記得。那符,燒的是不是身,不是心,是替誰站在香腳下,念出名字那一刻。」——《桃善筆記‧卷首》

第一節|遺像與火爐

清晨五點,天色尚未轉亮,桃善廟側的功德堂燈火微微泛黃。

門扉半掩,濕冷空氣裡浮著香煙與紙灰未散的氣息。

李瀚青站在功德堂中央,雙手微涼,仍留昨夜焚香的氣味,低頭整理父親的功德牌位。

功德堂右側牆上,掛著一排泛黃的照片,有他年輕時與兄弟徒手抬神轎的定格,也有祖父那一代的香客合影——身穿舊布衣,雙手交疊,站在紅色燈籠底下的陰影裡,像是被年代的煙塵靜靜封存。

照片裡的男人穿著泛白汗衫,嘴角微揚,眼神裡藏著一條折返的河流,彷彿知道時間終會倒流。

他的笑容既安靜又固執,彷彿早已與某段記憶和解。

那牆如一面靈魂的殘影鏡,映著未竟的承諾與已焚的願。照片無聲,卻恆久於語言。

他常年擔任繞境的淨香手,手持香爐為神明開道,引導香陣一路迎神接駕,步伐穩定如儀,香煙不斷,是繞境隊伍的靈魂所在。

瀚青記得那個背影,也記得他七歲那年第一次參加遶境,遠遠望著父親赤腳踏火。也記得七歲那年自己躲在蓮花盆後,瞪著火爐裡炙紅的灰燼一點一點吞噬著紙符與吶喊。

廟宇正殿的一角,供著一尊小太子爺神像。

晨光穿窗而入,斜落神像眉心,那雙未語的眼,彷彿微動。

瀚青沒有察覺。

他蹲下身,翻看父親留下的物品:一串發黑的檀香念珠,一包摺得整齊的黃符紙,以及一本封面磨損的牛皮記事本,紙頁泛黃,字跡深刻如刻印。

那裡記錄著多年來的廟務細節、祭儀時辰與信仰筆記,有些字句甚至是從哪位老香腳口中聽來的俚語訣竅。

他不知道為什麼要讀這些。像是離根後的確認,也像探手回擊,摩過溫度未過期的殼。指腹滑過筆跡時,他幾度停下,像在辨認某種快被時間擦去的聲音。

火爐旁的香灰輕輕顫動,像有人在深深吐氣。

「阿青,信仰唔是要你信,是要你聽。」這句話像一道細縫,從腦海深處慢慢浮上來,伴著昨夜夢中父親的身影斷續出現。

他想起某年「進香」前夕,父親替他點香,語氣低沉卻溫柔:「怕火唔要緊,但你要知火為啥存在。」

那時他年幼,只記得爐邊紅印蜿蜒,火裡的符紙像鳥翼一樣飛舞,轉瞬燒為灰燼,卻又彷彿在空中說了些什麼。

他問那是什麼語言,父親笑著回:「是神明的語言,唔是人懂得的。」

如今,那些灰燼似又在空氣中緩緩起舞。

無風之中,餘燼自翻,如有舊語未盡,正從灰中覓出口。一張黃符從爐中滑出,彈落地面,竟自行燃起。

他走近,那紙張上只剩一半焦黑字跡:「……不語。」

這兩個字,如召喚,也如警語。

神龕上的太子爺神像一動不動,但紅燈籠忽明忽滅,吊鈴微微作響。

瀚青抬頭看去,眉頭緊皺。

神像眉心沉靜,雙眼深邃如夜,一手持槍、一手執乾坤圈,嘴角分毫未動,卻彷彿傳來一句話:「你知道的,早該來了。」

他下意識退了一步。

火爐像吐出一口氣,紙灰隨之輕揚,朝屋角流動,如黑線蔓延,像某種古老語彙正從縫隙間滲出,欲拼湊被遺忘的對話。

他拾起那張「不語」的殘符,指尖突然刺痛。那痛並非灼燒,而是一縷細光,自皮膚幽幽穿行,直抵心骨。

他轉身回望功德堂牆面。

照片中的男人彷彿也改變了神情,那是一種無聲的等待,像是有人把一件還沒說完的事交給他,而他只是剛剛開始記得。

他想起了某些片段,一些曾經以為與自己無關的對話與畫面,竟在此刻倒灌回腦海。

功德堂外,陽光終於穿透瓦縫斜斜射入,照在火爐旁一塊木牌上。那塊牌子刻著:「代言人,不是自選,是召喚。」

瀚青不記得這句話曾經出現過。

他退了一步,手還握著那張燒焦的黃紙,心臟像被某種看不見的線輕輕拉了一下。

神桌下傳來如息之聲,似嘆非語,像有一名久伏之神,正緩緩張目。

那是神桌下靜伏的虎爺公,形似猛虎、靜如岩石,銜著銅鈴,瞳中映著香煙未散的紅光,如同察覺了什麼已久未動的名字被喚起。


第二節|夢中的符紙少年

夜半夢迴,天色如墨。

李瀚青夢見自己立於廟埕中央,腳下青石板濕冷,彷彿甫經過一場無形之雨。四周籠罩著不散香煙與塵光,空氣黏稠如墨,一筆筆,將整座廟宇封入夢的筆畫裡。

燈籠未亮,香火不動,連遠處吊鐘也息止無聲。彷彿整座廟,被某種無形之力,按下了夢境的暫停鍵。

整座廟如沉睡於水底的沉香舟,靜靜飄浮,只等一個被遺忘的名字,重新被喚出。

吊鐘未響,火爐卻悄然點燃。黃符自爐邊一張張滑入,無風而燃,火舌低吟,似咒語翻轉舊語。

他聽不懂,卻覺得每個音節都燒進身體某處遺忘已久的角落。

爐火前,一名少年背對而立,黑衣身影沉靜如影。長髮綰束,一手持符,一手捧火鉢,身形彷彿從香煙中剪下。

他的身影像是刻在夢裡空氣上的剪影,不真實,卻清晰得讓人無法移開目光。

「你來太慢了,」他聲音低啞,像從灰燼底層爬出的風,「不是你選的,是他們叫你來的。」

瀚青想開口詢問,卻發現自己沒有聲音。

符灰如墨,在青石縫中緩緩游動,纏住腳踝,像一張無聲的陣圖,正悄悄拼回失語的語言。

少年轉過頭來,那張臉有點熟悉,像是從香案旁某張老照片上脫落下來的影子。

眼神幽深,眉心隱約可見一痕朱印,像未乾的符印。

「你還記得火的聲音嗎?」他問。

瀚青一時怔住。

那不是語言,是從太子香爐裡傳出的某種熱與灰燼混合的聲響,是火語——是父親說過「唔是人懂得」的語言。

他點了點頭。

少年將最後一張黃符投入爐中,火光倏地亮起。

整個廟埕忽然震了一下,符灰飛揚,化作無數線條朝四方擴散,像是在虛空中寫下某個古老名字。

「記得它,」他說,聲音消散在火光翻動間,「你若不記,它會吞了你,也燒了你還沒說出口的話。」

話音未落,場景驟然崩塌,如山牆傾毀,整座夢境以一種極靜的方式解體,瀚青猛然睜眼,身邊只剩火爐餘燼的微光與窗外遠處的雞啼聲。


第三節|神轎震動的那日

清晨的桃善廟,被鑼鼓聲撕開靜寂。

天色未轉亮,廣場已擠滿人群,香煙與早露交織成一種微濕又悶熱的氣息。信眾魚貫排隊,等著領香旗、綁紅布。童乩剛起乩,尚未言語,眼神卻已半霧半醒。

瀚青站在人群末端。神轎尚未出廟,心中卻已有異動。昨夜之夢如灰未冷,伏燒於胸,悶悶作響。

太子爺的神轎覆著金紅帛布,四角銅鈴垂落,平日穩如山石。

今晨甫抬上肩,未及起駕,轎身忽然微顫,似有靈動欲出,銅鈴響了一聲又靜止,像是心臟錯拍的一瞬。

「咦……太子降駕喔……」人群中低聲傳語,似疑非疑,含著敬畏。

前方的香陣剛啟動,領轎的香擔已穩穩插地,老香腳正準備高喊「起駕」,那神轎仿若被什麼悄悄拉住,在原地連晃三次,第三晃震得轎身輕跳。

銅鈴暴響,聲如雷悶,震起香灰,漫漫翻飛,如羽落亂雪。

信眾間傳來幾聲驚呼,卻不敢靠近。

「神在挑人了啦……」後方一位老婦輕搖紙扇,聲音顫著,眼底泛著舊年的懼意。

瀚青腳下一震,視線瞬間模糊如被熱浪搖曳。他低頭望向轎腳,只見一道火紋若蛇般遊走,從神轎底部盤繞而來,逐寸纏上腳邊。

他下意識後退半步,卻撞上身後的阿嶽師。

阿嶽師沒說話,只微微扶住他的肩,眉頭緊鎖。

「你夢見了吼?」他輕聲問。

瀚青愣住,無法回答。

鼓聲驟起,神轎倏然抬高。香擔已啟,隊伍啟步,唯太子爺的意念彷彿仍停在那個未被說出的名字邊緣。

香煙盤旋,如一縷縷無形索線,自地底緩緩升起,拉動某個沉睡已久的名字。而李瀚青,是那唯一被拉動的身體,也是那即將被召喚的聲音。

第四節|七日內的裂口

遶境後的第七日,天氣轉涼。夜市後巷的小廟前,幾盞未熄的油燈隨風輕晃,如有人在幽幽歎息。

他立在樓上臥室,窗扇半開,微煙悄悄潛入,如夢餘之息。

這幾夜的夢愈來愈濃,醒來時,他常忘了昨日所為,卻清楚記得一段未曾發生的記憶,像從他人身體裡借來。

有時,是布鞋踏過廟埕的腳步聲;有時,是婦人伏在神桌旁,低聲哭求神作主。那些斷片如冷水滲入內層,濕了枕,濕進他心底未命名的層岩,震開一處尚未開口的空洞。

第七日的夜半,他夢見自己身在桃善廟神房。一名衣著古舊的婦人跪伏在地,半白亂髮垂落,懷中緊抱一張泛黃符紙,如握著未盡的魂語。

「求求你……替我帶句話,給我那個孩子……」她聲音哽咽,反覆念著,像一段被時間忘記的咒語。

她的手緩緩遞來,符紙自指尖起火,無風自燃。火光映照她臉龐,皺紋錯落如山嶺般層疊,閃著微弱的語光。

「你不帶……祂就走不了。」她低語如風,語末未斷,人已如灰靜散,在夢裡無聲離開。

驚醒時,身體發冷,像餘火在體內緩緩退去。空氣裡,仍瀰漫著燒符未盡的氣味,如一縷尚未散去的話。

下樓經過功德堂時,他停下腳步。

神龕上的太子爺神像依舊不動,但供桌上的平安符卻不知何時滑落地面,角落自燃起來,一縷藍焰在無風的空氣中燃出細細符紋。

火光映照下,那段燃出的畫面,是一個孩子蹲在廟前蓮花盆後,悄悄看著父親赤腳走過火堆。那孩子的臉,是他。

他突然明白,那不是記憶重現,而是記憶的交換——語言的轉交,正在悄悄發生。

那來自神靈的語言,已不止於符紙與煙縷,而是穿透了皮膚與夢境之間的薄膜,準備落實於他的身體之中。

他不再只是信仰的旁觀者,而是被召喚的容器——那個即將代言的人。


最終節|太子爺不語

七日之後的清晨,李瀚青再次走入功德堂。

香火未斷,空氣清冷,透著一種幾近無色的清醒,如雨後第一道光線落入磚縫,靜靜蒸起餘溫。

他坐回神龕前,重新攤開那本記事本。黃符靜靜鋪在一側,另一邊,是這七夜夢中寫下的斷語——有些來自神像眉間的低語,有些是婦人的遺願,也有些,像是從未發生,卻早已種在心底的對話。

他不再分辨,那些語句究竟屬於誰。夢與記憶的邊界已經溶進同一條語流。

因他已隱隱明白——真正的乩身,不是神附於身,而是讓身體記得靈的語言,讓心願,接續那些尚未說完的話。

此時,屋外有風輕掠而過,香爐邊的殘灰微動,一張未竟的符紙翻起,露出隱隱墨跡:

——「言不需語,聽者自懂。」

他想起太子爺神像的眼神,那不似神明之命令,更像是等待——等待有人,把語言放進身體,讓靈走的路不致中斷。

等待某個人,將神語放進身體,讓靈走的路有人續走。

他低下頭,指尖觸在符紙邊緣,輕聲對那片靜默說:

「我記得了。」

功德堂無聲,整座廟卻似默默頷首。

那日陽光正好,風掠瓦簷,吊鐘不響,太子依舊沉默。

唯有信仰已悄然移動——從一人之身,走進另一人之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言隱|沒有說完的句子
3會員
10內容數
我是言隱,書寫那些來不及說完的話,也記錄潛意識裡浮現的情緒、記憶與夢的碎片。 這裡是語言與靜默之間的縫隙,每一篇,都是一段緩慢說出口的回聲,一點一滴拼回內在的模樣。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憨慢王爺」是一尊來歷不明的神像,主角花麒麟則是小時候成為王爺契子(乾兒子),長大後經歷江湖的洗鍊,落魄回到家鄉的青年。因為接了一個企劃,讓花麒麟開始走訪台灣各地的宮廟與墓祠,逐漸與王爺之間出現的感應,則讓這尊在大家樂時期發跡的神明,在守護他的同時,也成為幫他解惑的明燈。
Thumbnail
「憨慢王爺」是一尊來歷不明的神像,主角花麒麟則是小時候成為王爺契子(乾兒子),長大後經歷江湖的洗鍊,落魄回到家鄉的青年。因為接了一個企劃,讓花麒麟開始走訪台灣各地的宮廟與墓祠,逐漸與王爺之間出現的感應,則讓這尊在大家樂時期發跡的神明,在守護他的同時,也成為幫他解惑的明燈。
Thumbnail
文章介紹了宋徽宗的藝術成就以及慈雲太子的鄉野生活傳奇,並針對籤詩中的故事進行了解析,指出人生不論出身如何,始終需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地位。同時討論了慈雲太子的內心恐懼與外在力量之間的關係,以及楊柳花精的助力。
Thumbnail
文章介紹了宋徽宗的藝術成就以及慈雲太子的鄉野生活傳奇,並針對籤詩中的故事進行了解析,指出人生不論出身如何,始終需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地位。同時討論了慈雲太子的內心恐懼與外在力量之間的關係,以及楊柳花精的助力。
Thumbnail
左慈的一些「史書」未收錄小軼事。
Thumbnail
左慈的一些「史書」未收錄小軼事。
Thumbnail
“一九四九年,国王一家去了北京,不再回来,此后汉人渐渐多了起来。”
Thumbnail
“一九四九年,国王一家去了北京,不再回来,此后汉人渐渐多了起来。”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天冷雨細細,夜黑風微微 復聞撞鐘聲,響徹雲霄中 若聲無往來,不聚亦不散 若耳往聲處,趨善亦趨惡 若聲來耳邊,有集亦有滅 聞識與聞聲,在於修己心 三千法界心,理事則無礙 人與禽獸之別,在於有識 識之所以為業,不辨是非 是非舉措之難,未受師說 尊師明道之禮,文化之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天冷雨細細,夜黑風微微 復聞撞鐘聲,響徹雲霄中 若聲無往來,不聚亦不散 若耳往聲處,趨善亦趨惡 若聲來耳邊,有集亦有滅 聞識與聞聲,在於修己心 三千法界心,理事則無礙 人與禽獸之別,在於有識 識之所以為業,不辨是非 是非舉措之難,未受師說 尊師明道之禮,文化之
Thumbnail
香火縈繞的大殿,奇異古怪的書籍 隨著與記憶不同的事物出現 永冬國度的秘辛將被逐步揭露!?
Thumbnail
香火縈繞的大殿,奇異古怪的書籍 隨著與記憶不同的事物出現 永冬國度的秘辛將被逐步揭露!?
Thumbnail
岸本齊史弔唁鳥山明:如果我能向神龍許一個願望就好了
Thumbnail
岸本齊史弔唁鳥山明:如果我能向神龍許一個願望就好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