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
小孩有時候不是「想買玩具」
而是「想找點感覺」?
那個「想要」的表情
根本是無聊到快發霉的臉加上一點冒險魂
就像大人壓力大時會突然滑手機、刷購物車
小孩只是換個版本
「媽~我想買那個車車」=「媽~我好像沒感覺了 幫我找點快樂」
最妙的是
我們通常會被激怒:
「又想買?上次才剛買不是嗎?」
但對他來說
買玩具不是累積東西
是暫時「找回自己」
反而當我們用「錢」來教的時候
小孩學會的不是理財
而是
「快樂=消費」、「無聊=買東西」
久了以後
他會長成一個用購物對抗空虛的大人
所以銀盈研究所想說的是:
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玩具
而是刺激感、歸屬感、成就感
他需要一種「我能自己創造快樂」的體驗
你會發現
當你陪他一起組積木
讓他自己想出規則玩遊戲
他眼裡的光
比買十個玩具都亮
那不是因為你省了錢
而是你教他把好奇變成能量
這也是「逆向理財」的開始
我們不是要他「不買」
而是讓他知道:
「玩具不會讓你變有趣
你自己才是那個創造樂趣的人」
當爸媽開始這樣看待孩子的「想買」
你會發現家裡的氣氛變了
少了爭吵
多了理解
少了購物單
多了笑聲
因為孩子不只是少花錢的那一個
而是變成那個會自己找快樂、自己造驚喜的人
這才是真正的財商
不是數錢的技巧
而是面對「空虛」時不亂花錢的底氣
👶今晚的小任務:
當孩子說「我想買」時
先別急著說不行
試著問:「你是想玩這個還是覺得有點無聊?」
你會驚訝地發現
那個「無聊」才是他真正要被理解的部分